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2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586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314篇
地质学   609篇
海洋学   32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从模型微小扰动的角度研究数据对回归估计精度的局部影响。首先提出刻划这种影响的4个统计量,并求出它们在3种不同扰动方式下的最大局部变化方向,其最大绝对分量对应于强影响点。最后给出一个数值例子来说明这种强影响点的诊断。  相似文献   
72.
龚平玲  邓飞 《矿产与地质》2005,19(2):207-208
利用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砂土在某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与干密度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图,可避免人工处理数据的随意性,减小了误差。  相似文献   
73.
灰色GM(1,1)残差修正模型在滑坡预测中的对比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GM(1,1)模型的基础上,经过不同方式的残差修正,分别建立了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和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根据滑坡的监测资料,对变形曲线为光滑型滑坡(如黄龙西村滑坡、某滑坡)和阶跃型滑坡(如新滩滑坡、洒勒山新滑坡)分别建立了传统GM(1,1)模型和一阶、二阶残差修正模型,并对不同滑坡各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对变形曲线为光滑型的滑坡,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一般高于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对变形曲线为阶跃型的滑坡,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4.
Developments 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 hav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residual deformations.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also led to a proposed 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DDBD) approach which includes an explicit consideration of the expected residual deformation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sign process. Having estimated the expected residual deformations in a structure, engineer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reducing them to meet the targeted performance levels under pre‐defined seismic hazard levels. Previous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the post‐yield stiffness as a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residual deformations in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and multiple degree of freedom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simple approaches to increase the post‐yield stiffness of traditional framed and braced systems for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residual deformations are investigated. These methods do not utilize recentring post‐tensioned technology. This contribution addresses the feasibility of altering the lateral post‐yield stiffness of structural systems by: (i) using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with beneficial features in their stress–strain behaviour; (ii) re‐designing the section geometry and properties of primary seismic‐resisting elements; and (iii) introducing a secondary elastic frame to act in parallel with the primary system. The efficiency of each of these technique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monotonic and cyclic moment‐curvature and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es. Of these approaches the design and introduction of an elastic secondary system was found to be most effective and consistent in reducing residual deformations. A simplified design approach for achieving the desired increase of a system's post‐yield stiffness is also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5.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对定向不定性的问题,从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着手,列出解求相对定向元素的方程组,分析了产生相对定向不定性的原因,提出了相对定向的结果必须是模拟显示结果与数字显示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76.
长江口九段沙下段冲淤演变水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及工程对九段沙下段地形冲淤的影响.根据已建立的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水流数学模型,用新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结合由现场测量得到一期工程前后九段沙下段近期地形演变,数值模拟了北槽区域流通量、底层欧拉余流和北槽中下段平面水流特征,以综合分析北槽水域水动力变化对九段沙下段地形冲淤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自Pelton等发表第一篇直接电测深数据的二维反演文章以来,电测深数据的二维反演解释已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并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由于该方法中加入了人为确定的平滑约束,其反演解释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使其在实际生产中普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成为该方法普及应用的关键。为了使反演解释结果既忠于实测数据,又合理地反映地下介质的变化,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基于最大熵谱原理的剩余信息量最小准则实现电测深数据的二维自动反演。作者在文中还介绍了正演计算和偏导数求取中,提高精度和计算效率的技巧。用三个数值模式算例对本文的自动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剩余信息量电小准则的二维自动反演给出的解释结果基本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能反映地下介质电阻率的详细变化。  相似文献   
78.
樊家川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其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家川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为了精确预测层内剩余油潜力,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分布,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储层FZI值进行单-河流沉积单元的渗流单元划分,并讨论了成因砂体与渗流单元的关系以及渗流单元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提高了剩余油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9.
探讨了在吉林地区高层建筑中有关桩基规范执行及设计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直径的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的对比 ,明确 2d与 4d的对比要求 ,即持力层厚度的保证比进入持力层深度更重要。针对通长配筋“一通到底”的设计给施工带来的不便及浪费提出了新的建议。通过实践给出“α”角的建议值 ,既能减小扩大桩头斜面上受到卸荷后侧土压力 ,又可减少施工时的坍方。最后对降水及护壁提出了结合实际地质情况的 4种方法。  相似文献   
80.
大别造山带毛屋岩体的解体及古地幔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详细的地球化学 (特别是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的研究资料 ,提出大别造山带毛屋岩体应该解体。毛屋岩体不是由多幕式镁铁 超镁铁质层状堆晶作用形成的一套岩石系列 ,而是由橄榄岩类、含石榴石方辉岩类、榴辉岩类和绿辉石岩类组成的一个混杂岩体。其中含石榴石方辉岩类与绿辉石岩类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含石榴石方辉岩类的原岩是本区原始地幔经约36 %的部分熔融后剩下的残余 ,而绿辉石岩的原岩是由该熔融体结晶的产物。根据含石榴石方辉岩与绿辉石岩之间的成分制约关系 ,对该区古地幔的稀土元素组成和地幔性质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该区原始地幔稀土元素成分与球粒陨石中的相似 ,为轻稀土略亏损的平坦型组成模式 ;该区原始地幔矿物成分为橄榄石 (72 8% )、单斜辉石 (12 4% )和石榴石 (14 8% ) ,属含单辉石榴橄榄岩的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