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2篇 |
免费 | 283篇 |
国内免费 | 6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22篇 |
地球物理 | 121篇 |
地质学 | 1549篇 |
海洋学 | 13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19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崎濑泉是福建马坑铁矿区附近流量最大的泉,与矿区的关系一直没有查清。本文通过对前人勘察资料研究和在不同部位采水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指示岩溶水、碎屑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过程的Sr /Ca与Rb /K值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崎濑泉补给来源和径流途径。结果表明,取自崎濑泉泉口水样与及矿区水文钻孔的岩溶水水样相关系数达到0.98,而与取自矿区北部砂岩裂隙水的水样相关性则很差;灰岩水和砂岩水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 26;崎濑泉水的Sr / Ca、Rb /K值与岩溶水的都比较相近,而砂岩裂隙水的Rb /K值则明显地较崎濑泉水与岩溶水的高,说明崎濑泉水的来源应当是深部的岩溶水,与其上部的砂岩裂隙水并无密切关系;崎濑泉的形成是大气降水在矿区东北部天山凹附近的灰岩裸露区渗入岩溶含水层并向西径流,至矿区中西部沿F10断层附近的岩溶强径流带径流至崎濑村,受陈坑- 崎濑断层阻挡然后涌出地面,而并非前人所说的是先由大气降水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然后再由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下部的岩溶含水层。 相似文献
52.
53.
含钒石煤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了我国湘鄂淅地区含钒石煤样品,使用化学分析和穆斯堡尔谱方法,测定和研究了石煤中钒铁的赋存方式和价态,以及不同焙烧温度下钒铁价态变化等。初步研究表明,石煤中钒铁价态及价态变化的测定,对含钒石煤中钒铁矿物和成因研究,钒的提取和石煤的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55.
扎日根铁矿区地处三江成矿带沱沱河段。位于巴颜喀拉晚印支褶皱造山带、羌塘陆块二大构造单元间之羌塘陆块一侧。矿区为一轴向近东西、形态不完整的背斜,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开心岭群诺日巴尕日保组。赋矿围岩为印支期中-基性次火山岩体,东矿段赋矿岩体位于背斜核部及南翼,中、西矿段赋矿岩体位于背斜北翼。矿体主要受次火山岩体及其内部早期构造裂隙控制,矿床成因为次火山岩浆期后热液型。赋矿岩体所处构造部位有利于形成规模较大的磁铁矿床。本区用磁法寻找磁铁矿的效果较好,而目前矿区部分1∶2000磁异常没有深部工程验证或验证不足,钻探工程控制深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大对已有异常的验证力度,以扩大资源远景。矿区南部正磁异常尚未圈闭,扩大高精度磁测范围以便发现新的异常,再对异常进行反演确定磁性体分布范围及空间形态,锁定赋矿有利部位并进行钻探验证,有望在深部发现较大规模的磁铁矿体。 相似文献
56.
Huan-Xin Weng Ya-Chao Qin Xiang-Wei Sun Hailiang Dong Xiang-Hua Chen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7,73(3-4):501-509
Based on lab-culture experiments analyzing limit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iron and phosphorus on the growth of Cryptomonas sp. (Cryptophyceae), and the study of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Fe-bound P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marine region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 reasons for the high frequency of phytoplankton bloom therein a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e and P can obviously accelerate algal development, and the optimum culture conditions maintaining maximum growth rate are 0.05 μM Fe and 50 μM P. Cellular contents of Fe and P is consistent and the P:Fe molar ratio is 159:1. The optimum range of the P:Fe molar ratio in culture experiments for cell incubation is 500–1400. The vertical trends of total Fe and total P variations in sediments are parallel. Fe-bound P is the main species of inorganic sedimentary P. Through continuous leaching with agitation, 34–80% of exchangeable P and 4–23% of exchangeable Fe are concurrently released from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This is a possible way by which nutrients are made available to phytoplankton. These factors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a high frequenc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相似文献
57.
铝土矿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常含有少量刚玉,属于比较难处理的样品。常用的四酸溶解法对不含刚玉的铝土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高铝及含刚玉的样品分解不完全且无法同时测定硅。本文对含刚玉的铝土矿样品在镍坩埚中用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熔融,盐酸酸化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硅铝铁钛四种元素。对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熔样效果、过氧化钠用量、熔样温度、共存离子的影响及基体干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加入3.0 g氢氧化钠和1.0 g过氧化钠在650~700℃保温10 min,能较好地熔解含少量刚玉的铝土矿样品。利用铝土矿标准物质制备标准溶液,可消除镍坩埚和熔融试剂产生的镍盐和钠盐基体对硅铝铁钛测定的干扰。方法检出限为0.0025%~0.063%,精密度小于4%。铝土矿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实际样品的测定值与其他分析方法的测定值相吻合。本方法样品分解完全,消解时间短,分析步骤简单,适用于高铝及含少量刚玉的铝土矿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58.
乳化植物油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细砂为微生物来源,模拟研究了乳化植物油强化原位生物修复中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考察了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地下水质变化及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77 d后,Cr(Ⅵ)质量浓度分别从20.0、30.0、50.0、80.0、110.0 mg/L降低到0.0、5.8、19.0、43.6、65.8 mg/L,去除率分别为100.0%、80.7%、61.9%、45.5%、40.2%。反应后介质中Cr形态分析表明,其主要以能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此外,随反应进行,实验体系逐渐呈弱酸性环境,pH为5.80~6.70。当Cr被完全还原后,体系会发生异化铁还原,Fe(Ⅱ)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17.0 mg/L,最终形成二价铁矿物。综上所述,天然细砂介质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够利用乳化植物油强化并还原地下水中的中、高浓度Cr(Ⅵ),且产物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稳定存在,修复过程对地下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9.
Simultaneous in situ immobilisation of uranium (U) and radium (226Ra) by injectible amounts of grey cast iron (gcFe), nano-scale iron (naFe) and a gcFe/MnO2 mixture (1:1) was studied in batch and column tests. Both 0.5 g/L naFe and gcFe are effective in 226Ra and U removal from mine water, whereas MnO2 addition clearly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gcFe for 226Ra and U immobilisation. In a column test with 0.6 wt% gcFe/MnO2 mixture (1:1), neither 226Ra nor U was detected in the effluent after replacement of 45 pore volumes.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under flow condition revealed 226Ra to be mostly occluded in manganese oxides. Uranium was mostly sorbed onto poorly crystalline iron hydroxides, but a significant part was found to be occluded in manganese oxides als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MnO2 promotes iron hydroxide formation under slightly reduc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d pollutant reten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