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3篇
  免费   1906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3474篇
地质学   4669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663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桃山铀矿田桃山断裂及其保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万良 《地质论评》2008,54(6):768-774
桃山铀矿田位于江西省中部,断裂构造发育,既有成矿构造,也有保矿构造,其中斜贯桃山矿田的桃山断裂即是一保矿构造,它形成于车免近时期,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右行正断,并具铰链断层性质,上盘地块掀斜下落,致使上盘成矿壳层向NW和NE倾斜,由于倾末端的侵蚀深度较小,保矿条件较好,加强这些地带的铀矿勘查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相似文献   
33.
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及其与塔中地区的对比,本文探讨了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玛东断裂带是一条宽阔的北东向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前展式向东南扩展,冲断作用发生在奥陶纪末。巴东断裂(吐土休克Ⅱ号断裂)为北西向基底卷入型冲断带,奥陶纪末和中二叠世末发生冲断。巴西断裂和塔参2井南断裂是海西期的正断层。塔里木古板块古生代的发育受邻侧的造山带演化制约,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奥陶纪末的冲断是继承基底构造发育的。塔中地区的近北西向断裂是晚寒武世的新生断裂,加里东运动可分为两幕:奥陶纪末的冲断(艾比湖运动)和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冲断-走滑,后者向西明显减弱。塔里木西部的部分北西向断裂(如康西断裂)可归入塔中北西向断裂系。北东向的玛东断裂带是其西的向北(东)冲断的吐木休克断裂带与其东的向南偏东冲断的塔中8-1井——塔中5井断裂带之间的调节断层。  相似文献   
34.
Ground motion estimation during the Kashmir earthquake of 8th October 2005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n this article, analytic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estimate ground motion during the 8 October 2005, Kashmir earthquak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values at several stations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have been estimated by empirical analytical source mechanism models. As an alternate analysis, PGA estimates have also been obtained using the stochastic finite fault seismological model. The estimated PGA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from damage values. A PGA contour map in the near-source region is provided. It is found that very near to the epicenter, PGA would have reached more than 1 g.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empirical analytical model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to estimate ground motion due to rupture of active faults.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利用LA-ICP MS方法,对零星分布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巢湖地区的一些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西徐村北岩体、尖山岩体、西花村岩体、永丰岩体和锦张村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9 ±1.0Ma、114.8±1.3Ma、108.1 ±1.6Ma、103.0 ±0.9Ma和120.3 ±0.7Ma,这些花岗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但侵位时间有一定差异.与郯庐断裂带西侧的鲁西、徐淮、蚌埠地区同时代克拉通内部侵入岩相比,断裂带内岩浆活动持续的时间更长(~27Ma).这一结果不但指示郯庐断裂带上的岩浆活动是不均一的,各地岩浆在活动的强烈程度和时间特征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显示了断裂带内比克拉通内部岩浆活动结束时间较晚,暗示其下岩石圈可能有更为强烈的减薄程度和更长的减薄历史.  相似文献   
36.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37.
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并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鲁中南地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变化和断裂活动的群集性以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段分布的局限性上。对于鲁中南地区而言,活动断层可以分为中更新世中期(500kaBP)至晚更新世初期(90kaBP)活断层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活断层两类;其中前一类(主要是中更新世断裂)断裂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段的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它们对地震的控制能力不同,前者可控制5.5级左右的地震,而后一类可控制6-7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39.
渤海的地质演化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渤海的地质演化分为:前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大时期,并论述各个时期的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渤海的断裂系统主要有北北东—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每组断裂既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规率,同时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0.
The results of th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inversions performed on data located between 20°–24° N on the Mid-Atlantic Ridge indicate the crustal magnetization has decayed exponentially for the last 10 Ma, and that this decay has been fairly symmetric about the ridge axis. After removal of the mean temporal decay, the residual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positive magnetizations at the second-order discontinuities, regardless of initial magnetization direction. A model that involves the preferential emplacement of serpentinized lithologies near the discontinuities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is correlation. The temporal detrending method also indicates that several ridge-parallel depressions located on the flanks of the ridge axis are regions of more positive magnetizations. These bathymetric depressions may mark the locations of detachment faulting that occurred during amagmatic periods of extension. The general symmetry of the crustal magnetization about the ridge axis does not support the occurrence of continuous detachment faulting proposed to correspond to the inner and outer corners of ridge axis discontinu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