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0篇
  免费   1863篇
  国内免费   1372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3448篇
地质学   4650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33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301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渭河断陷赋存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本文叙述了该区地热分布特征,阐明了区内地质构造、深部地质条件对地下热水赋存和水温、水量变化的控制作用,兼论了西安城郊区及地热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对指导当前和今后这一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03.
湘赣边区NNE向走滑断裂-流体-铀成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紫金  傅昭仁 《现代地质》1998,12(4):522-531
以湘赣边区NNE向走滑断裂系统构造解析及其演化和动力学分析为主线,结合含矿流体的运动学过程研究,进行热液铀成矿动力学分析,以探讨成矿作用的动力来源、作用机制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4.
活动断裂带的壤中气汞量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树田  邓金宪 《地质论评》1998,44(5):547-552
在覆盖区应用壤中气汞量测量研究活动断裂是一种新方法,它不仅能较准确地确定活动断裂的位置,还可以确定其产状,规模,活动性及相对强度,甚至可以作为确定断裂力学性质的参考,本文简棕了断裂带壤中气汞量测量的基本原理,并以长江三峡,长春,吉林等地利用该种方法研究活动断裂的成果为例,说明该项研究的效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矿区采动断裂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优势断裂对地表岩移具明显的控制作用。采动断裂的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开采区与断裂的距离和开采规模,更重要的在于采动断裂本身系列优势指标的大小,据此认识,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与实际相吻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汤原断陷是典型的受断裂控制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断裂极为发育。断裂的发育主要有 N E向和 N W - N W W 方向,断裂的分布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群的特征。按断裂的成因类型可划分出7 种类型。断裂对油气生成、运聚及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展布,主干断裂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107.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7,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108.
黄土高原降雨集中与黄土沉积松散等特性,使地表侵蚀严重。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中部典型的地貌体,堆积了完整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揭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地质记录。另一方面,现在洛川塬遭受强烈侵蚀作用,沟谷密度大于2km/km2。对洛川塬地质时期侵蚀程度的定量认识有助于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堆积和侵蚀过程,进而定量判断在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下黄土高原侵蚀的未来趋势。本文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在定量提取地貌数据和获得侵蚀期年代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川塬地貌特征和具代表性的黑木沟侵蚀状况,认为洛川塬已经进入地貌发育的壮年时期。通过地统计方法中的空间插值恢复古地形面,得到洛川塬自550ka以来平均侵蚀模数约为272.6t/km2·a,黑木沟自250ka以来侵蚀模数为464.1t/km2·a;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得到洛川塬现在的侵蚀模数达到4389t/km2·a。这些结果显示,现代洛川塬的侵蚀强度是550ka以来平均侵蚀强度的16倍。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证明,人类的土地利用等加强了水土流失强度。  相似文献   
109.
以WFSD-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心编录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心具有6段岩性,从上向下依次为彭灌杂岩(0-599.31m)、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599.31-1211.49m)、彭灌杂岩(1211.49-1679.51m)、三叠系须家河组三段(1679.51-1715.48m)、彭灌杂岩(1715.48-2081.47m)、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2081.47-2283.56m)。彭灌杂岩主要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以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煤层(线)和砾岩为主。3套彭灌杂岩与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岩重复出现,时代较老的岩性段逆冲覆盖在新的地层之上,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由一系列逆冲岩片叠置而成。岩心中断裂岩较为发育,主要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反映出脆性变形作用的特点。通过对断裂岩的统计分析,厘定了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次级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和断裂密度峰值显示FZ600、FZ720、FZ782、FZ817、FZ922、FZ951、FZ1449、FZ1681、FZ2082为主要断裂带,其中FZ1681系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依据断裂岩的组合特征可以将岩心中断裂带的结构以断层泥为核部划分为两大类:对称型断裂带和不对称型断裂带。根据地表破裂带、WFSD-1钻孔岩心中主滑移带位置的几何关系、岩性分层等因素,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应位于FZ1134、FZ1449或FZ1681之中,同时也暗示该地区经常发生类似汶川地震的大地震活动。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缩短和快速隆升作用,暗示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10.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