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IntroductionItisknownthattheelectromagneticimpedancesofthecrustmediummaybechangedduringthepregnancyofanearthquake,andmayleadt...  相似文献   
292.
提出了外剪-内框装配式混合结构体系的概念,介绍了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优点及适用范围。以1梯6户的塔式住宅为例,分别建立18层、25层和33层计算模型,研究该结构体系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情况下的楼层刚度、楼层受剪承载力比、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剪重比、楼层位移比、楼层位移角等力学及抗震性能性能指标。经分析,外剪-内框装配式混合结构在塔式住宅应用上受力性能合理,结构控制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在抗震烈度6度和7度区33层以下住宅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93.
利用昆明、北京两座城市内建筑物为研究对象, 对其不同朝向外墙壁面、屋顶面表面温度及壁面近旁气温进行了观测, 分析了建筑物外墙壁面表面温度及其近旁气温的垂直分布以及壁面、屋顶对周围大气的热力效应特征, 并对两座城市内建筑物的热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建筑物表面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要比近旁气温大得多, 一般说来, 壁面昼间是热源, 夜间是热汇; 受研究对象所在的大区域气候、人类活动等影响, 建筑物外表面的热力效应有许多异同; 建筑物屋顶面与近旁空气间的平均热通量基本为正值, 呈现较强的热源效应, 其热力效应强度与太阳辐射呈现正相关; 城市建筑物的外表面 (壁面、屋顶面) 已成为城市区域内有别于城市地面, 且对城市立体气候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影响的热力作用面。  相似文献   
29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and observations of some traveling planetary waves in the stratosphere. Two categories of waves which appear prominently in the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westward propagating waves of periods in the range 3–7 days (the 5-day wave) and in the range 10–20 days (the 16-day wave). Although the observations seem to indicate that these waves are waves of the Rossby type (planetary waves), the evidence is less clear regarding (1)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se waves are forced internal waves or free (resonant) external waves, and (2)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bserved waves with specific theoretical waves of the Rossby type. When recent observ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ory, the evidence seems to favor the notion that the 5-day and 16-day waves of longitudinal wave number 1 may be identifi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gravest and next gravest symmetric free Rossby modes. However, 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seems to be less clear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16-day wave than the 5-day wave.  相似文献   
295.
根据物理张量逆变和协变的性质,对张量角标位置的物理意义作了统一规定,给出了分量矩阵的具体形式,从而使矩阵的运算性质能完全适合于张量运算,为定量讨论物理张量提供了可靠的数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6.
陆云  郭子悦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21,41(6):818-827
与以往的区域气候模式相比,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式不再依赖于对流参数化方案,其精细的分辨率可以显式表示深对流过程,在夏季对流降水的日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模拟等方面具有明显增值能力,是区域气候模拟的发展方向。对现有的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介绍,简述了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式中比较重要的物理过程及外部驱动条件的影响,总结了以往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成果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以期对中国及东亚区域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诸多研究表明,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气候模式,可提供更加可靠的区域尺度的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297.
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强度突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观测事实表明,台风内核与外围的强度变化存在同步和不同步的复杂现象。为了研究这种现象,本文采用一个近似的控制方程组,应用尺度分析方法和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定性地讨论了物理因子对内核与外围环流突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8.
全球变暖停滞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然而,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hiatus)现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全球变暖停滞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变暖停滞的物理机制。目前有关变暖停滞的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停滞是由于外强迫造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自然变率产生的。外强迫的观点主要归结为太阳活动强迫、火山喷发气溶胶强迫、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强迫以及平流层水汽强迫四种作用。自然变率的观点则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尤其是海表700 m以下,且认为主要是由于海洋的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又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冷;另一种则认为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的影响。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自然变率是产生全球变暖停滞的主要机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进入到深海,不过多余热量进入哪些海域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299.
导致恐龙化石及围岩风化破坏的因素十分复杂,其自身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胶结物的类型等内部因素决定了其抵御风化破坏的能力。化石及围岩的物理化学成分越稳定、结构构造越致密完整,其抗风化能力就越强。气温的反复变化以及各种气体、盐类、水溶液和生物的活动等外部因素,是促使恐龙化石或围岩发生风化破坏的直接的原因。这些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它们使组成化石或围岩的矿物成分发生分解、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使化石或围岩由整块变成碎块,由坚硬变得疏松,甚至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化石或围岩的风化破坏。  相似文献   
300.
朱立峰 《西北地质》2019,52(3):217-222
甘肃黑方台滑坡群沿台塬周边发育密集,发生频次高。从地形地貌及坡体几何特征、地质结构与控滑结构面、岩土体组合及其工程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在因素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控制条件;从灌溉和冻融作用方面分析了滑坡的外动力驱动因素。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所塑造的现今黄土台塬与黄河二级阶地陡坎相接的地貌格局,以及四周台缘较大的地势高差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地形条件,由黄土-基岩组成的多层坡体结构中不仅存在易滑地层,且下伏基岩存在顺向软弱夹层,从而在灌溉及冻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众多滑坡,因斜坡几何形态和坡体岩土组合、控滑结构面的出露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区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