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3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791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569篇
地质学   2367篇
海洋学   108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147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ERMAFROSTCHANGESANDENVIRONMENTALPROBLEMSALONGTHEQINGHAI-XIZANGHIGHWAY¥WangShaoling(王绍令)(LanzhouInstituteofGlaciologyandGeocr...  相似文献   
22.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对海、陆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入海河流物质通量研究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的重要命题。我国是最早开展物质通量研究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都开展了有关河流和边缘海物质通量的研究,即将开始的全国海岸带环境调查专项也把主要河流物质入海通量及其海洋环境效应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河流物质通量研究的最新进展,较系统地阐述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的概念和对邻近大陆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河流入海物质通量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参量。归纳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3.
24.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和整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将BJFS站2000~2015年高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发现其不仅存在1 a、0.5 a、0.25 a、2个月、1个月以及长周期等周期项,还存在以往方法很难探测出来的近似2 a周期信号。与EMD分解结果对比,整体经验模态分解可以明显减弱模式混叠现象。对各分量进行Hilbert 变换(HHT),得到时间-频率-能量的Hilbert 频谱图。结果表明,年周期和2 a周期变化是高程运动的主要贡献项。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对比验证EEMD的分解结果表明,与小波分析相比,EEMD重构信号与高程序列差异的RMS更小,证明了HHT-EEMD方法在数据资料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性。对环境负载及GRACE负载造成的测站位移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环境负载确实会造成IGS站高程时间序列的1 a、0.5 a以及季节性运动,GRACE负载还验证了2 a信号的存在。  相似文献   
25.
兰州市气象与污染环境背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196 0~ 2 0 0 0年气候统计资料和 1975~ 2 0 0 0年环境监测资料 ,从地理位置、大、小尺度气候背景、兰州市区污染源概况及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等方面 ,分析该市的气候与污染环境背景 ,为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和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环境退化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51,自引:13,他引:51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内蒙西部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绿洲。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不合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黑河下泄水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周围广大地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以水为中心,加快中游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步伐,保证下游一定量的供水,并严格控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力争在10~15年内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7.
The late Quaternary his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is poorly known. Most details about Pleistocene history come from studies of ocean-floor sediments, although a few insular pollen records extend back into the last glacial stage.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for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ridity and a rise in LGM–early Holocene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strengthening of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The middle Holocene warming is best represented by sea-level records, which, from all parts of the Pacific, now show a contemporary maximum ca. 5000–3000 yr BP. Late Holocene cooling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were probably more widespread than available data suggest. The advent of humans into Pacific island environments, mostly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is critically reviewed. Vegetation change may have, at least in part, been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Many Pacific island grasslands may be climatogenic rather than anthropogenic. Fires may have occurred naturally long before people arrived on Pacific islands. Ideas about early human impacts on Pacific island enviroments need to be critically reviewed.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组成表明,区内各种地表水体(河流和湖淖)在δ18O和δD图上主要分布在雨水线右侧,其关系线的斜率明显小于雨水线的蒸发线,集中反映蒸发作用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盆地内地下水大致集中沿雨水线分布,反映了白垩系盆地内地下水为大气降水成因。盆地南北两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具有明显差异性特点,集中体现了盆地南北两区水循环条件的差异。盆地北区各含水岩组间地下水垂向水力联系比较密切,垂向运动特点比较明显,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为200 m;南区地下水分层性明显,以水平径流为主,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为160 m。区内浅层地下水以富氚和高14C含量为特征,反映为现代水补给;而中、深层地下水则以贫氚和低14C含量为特征,反映为地质历史时期补给。  相似文献   
29.
东天山尖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学伟  郭全 《新疆地质》2007,25(3):274-278
尖山铜矿位于塔里木板块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沟弧带南缘,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白鱼山组,含矿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矿体受康古尔塔格深大断裂之分支断裂苦水大断裂形成的低序次层间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形态为细长脉状.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黄铁矿化及绢云母化等,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  相似文献   
30.
刘小永 《西部资源》2019,(2):60-61,64
文中简述了露天矿山开采活动与地质灾害成因联系,通过对紫金县某石场地质灾害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该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防治措施。并对矿山如何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