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iscontinuity layout optimization (DLO) is a recently present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layout of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associated upper bound limit load for plane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problems. The modelling process (pre‐processing) for DLO includes defining the discontinuities inside a specified domain and building the target function and the global constraint matrix for the optimization solver,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inal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efficient and reliable pre‐processing of the discontinuities within the 3D DLO and presents a multi‐slicing strategy, which naturally avoids the overlapping and crossing of different discontinuities. Furthermor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3D discontinuity considering a shape of an arbitrary convex polygon is introduced, permitting the efficient assembly of the global constraint matrix. The proposed method eliminates unnecessary discontinuities in 3D DLO, making it possible to apply 3D DLO for solving large‐scale engineering problems such as those involving landslides. Numerical examples including a footing test, a 3D landslide and a punch indentation are considered, illu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sented method. © 2016 The Auth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2.
深埋电极的地电阻率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研究了四极观测系统装置系数与电极埋深的关系;然后给出了点电流源在3层地壳模型的地表和第二层时,电源所在层的电位的解析表达式;最后将天津宝坻地区的电性结构简化成一个3层模型,计算给出了当地表层和基岩中的电阻率出现变化时,在地表和基岩上层开展四极地电阻率观测结果与供电极距和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中国能源缺口不断扩大,原油进口依存度也随之攀升,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多元化战略应该确立在总体把握石油进口地域格局的基础之上。本文以1997~2008年间中国原油进口源地分布入手,分析了此时间段内进口原油的地域格局、原油进口格局的演变特征及演变轨迹,探讨了影响原油贸易地域格局的主要因素与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演化趋势,更好地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4.
地电场布极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南京地震台地电场无斜道测量的布极方式,从地电场的矢量特性着手,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认为目前普遍采用地电场斜道观测的方式可以取消,增加NS测道和EW测道的测量,加大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的前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65.
66.
按照纵向发展时序对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的视角、方法和主题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历经了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空间布局的公平性和可达性、布局的社会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等的演变;研究视角从单纯的计量地理发展到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构建模型发展到与GIS结合等多种方法集成等。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研究视角欠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方法多借鉴国外,缺乏创新,主题较为局限。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多关注以下5方面:丰富可达性的内涵进行公平性度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整合配套多设施协同布局;注重设施的应时性和可变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小尺度的实证研究;植根中国实际,研究对象转向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边缘区。  相似文献   
67.
张清 《探矿工程》2009,36(10):15-17,20
电磁随钻技术承载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便于对井下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受钻井工艺的影响小,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概述了目前井下钻探中电磁信号传输应用的基本方式,采用等效传输线方法分析了井下发射极的结构参数,并进行了初步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能部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但仍有部分参数的计算无法根据理论模型做出合理解释,其试验结果也不甚合理,尚需进一步改善理论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钻杆/大地电磁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68.
地应力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评述前人关于地应力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相关文献和成果,讨论了地应力与煤层气成藏、地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地应力与煤储层压裂改造、地应力与煤层气井位部署的关系,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地应力控制着煤层气成藏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影响煤层渗透率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煤层气井压裂设计和井网部署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地应力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且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9.
浅析水泥厂总平面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厂总平面布置处于水泥厂设计中总揽全局的地位,它涉及众多领域及学科,结合水泥厂特点,着重从节约用地、统一规划、功能分区、场地利用、运输系统、绿化及生态保护,创造可持续发展空间等几方面分析总图创新设计。实践表明,总图创新设计的途径和措施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0.
公路装卸区是油库油品通过公路运输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油库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作者从油库公路装卸区布置方式和要求,交通组织形式,车辆的种类及交通组织流线方面提出一些设计探讨,使业主在公路装卸区的使用管理上更方便,交通组织更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