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41.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elluric field's long-time variations requires stable instruments in the period range above 1 day. Obviously, most problems arise from drifting voltages between the telluric probes.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using a three chamber Hempfling KCl probe together with Filloux's AgAgCl electrode. However, a one chamber probe of 0.6 m length and 0.06 m diameter filled with saturated KCl solution may be sufficient for some applications and additionally allows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electrolyte's salt concentration. In a field test the telluric field at a single site was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using one and three chamber probes separated by 25 and 55 m resp. For periods shorter than 1 hour the noise level of the electrodes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1 (mV)2/Hz whereas in the period range between 1 hour and 1 day it increases to 100 (mV)2/Hz. Consequently, surveys investigating long periods of the telluric field can be carried out using small electrode separations of a few tens of meters. Furthermore, the stability of this probe negates the need to interrupt the time series for servicing of the probe. However, the one chamber probe is somewhat inferior to the three chamber probe with regard to temperature dependence at long periods.  相似文献   
342.
戴特奇  王梁  张宇超  廖聪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52-1359
在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地区大量学校撤并,如何优化学校布局成为研究的重点。2008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农村学校的最小和最大学生规模标准,但该标准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在包含最大距离约束的P-中值模型中增加了学校规模约束,构建了学校布局优化模型,并以北京延庆区小学布局为例,采用分支界定算法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实施学校规模标准化对学校优化选址有显著的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加入学校规模约束后,有65.22%的学校位置发生了改变,呈更加分散型布局;但在乡镇尺度下考察,学校的空间格局则基本未发生变化;学校规模标准化带来的距离增长较小,平均每个学生上学距离仅增长了135 m。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学校布局优化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43.
分析总结近几年来河北省地电场台站地电场电极故障出现的数据变化,认为河北省地电场数据在无干扰情况下变化形态稳定,部分台站图像中可见“峰-谷”形态,且相关系数及差值良好。地电场电极故障时,共用该电极的两测道数据有同步干扰主要表现在:①两测道数据相关系数减小、差值变大。②图像上同步出现台阶、突跳、长趋势变化。根据数据变化的同步性可以初步判断电极故障及故障电极位置,另外还需非电极故障的排除,首先对观测环境、仪器、外线路、线路接头、配线板等进行检查,其次用对比试验法,即预埋新电极接入备用地电场仪器与故障电极并行观测,通过对比确定电极故障。最后运用化学及数学方法Butler-Volmer方程及Nernst方程对电极故障造成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该研究结果为台站及时进行电极故障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44.
为感知室内空间布局,提出一种基于信息化边界和多模态特征的场景布局估计方法.首先,采用VGG-16全卷积神经网络预测蕴含空间布局先验的信息化边界图.其次,采用Canny边缘检测和投票策略估计水平和竖直方向消失点,从消失点等角度间隔引出射线细采样信息化边界能量高的区域.接着,采用VGG空间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估计几何深度和法向特征.然后,积分几何求和候选布局多边形中多模特征描述一元共生,候选布局的表面法向平滑和位置关系确定二元标记约束.最后,采用结构化支持向量机学习模型,最大布局候选得分以推理布局.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方法相比,本估计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布局的完整度.  相似文献   
345.
推扫式航摄仪所获取的带状影像,其每个像素都具有比较准确的WGS-84坐标。带状影像模型自成刚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其区域网模型精度在高程方面偏弱。受其自身航带影像模型刚性和区域网弱高程模型精度的影响,其像控点布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获取具有多重空间基准约束的像控点的过程中,当在像控区域中有CORS基站、GPS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等多个空间基准类型可以利用时,可利用IGS站点和EGM2008数据快速验证这些基准的应用有效性,避免已有空间基准的潜在问题,这是保证像控点快速和精确获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6.
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实践,是以绿色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理念、技术手段创新,以地质勘查全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为主要内容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资源供给双赢。树立和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是关系地质勘查行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勘查思路和方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绿色勘查现状和形势,提出了绿色勘查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性,需采取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的实施方针。列举了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地质勘查立项、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如:在勘查手段选择、驻地选址、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置等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勘查工作中尽可能采用以钻代槽,使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一孔多用的新型钻探方法;减少道路、机台建设和设备搬迁次数;开展探槽回填、植被恢复等措施。通过列举示范实例,强调全面推进绿色勘查,总结和推广绿色勘查典型经验、技术装备和先进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347.
针对单条断层合理布设GPS站点可准确反映断层形变状态。 远场布设的有效距离与近场的布设间隔是影响断层运动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 远场有效距离为变形宽度的边界, 其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约为6.31倍; 近场间隔利用分段折线近似替代断层震间形变曲线, 根据形变曲线的变化特点将形变区域分区, 得到“近场区”和“过渡区”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 并且, 对川滇块体东边界目前站点布设状态对结果可能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研究结果可对今后GPS站点布设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48.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中国地震》2019,35(1):134-143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349.
根据日本强震布设的经验,在地震震级越小时,要得到对应烈度,要求观测记录强震台站布置网格间距越小。根据上海市地貌类型及地层特点,基于现有强震台分布,提出新增强震台站布设构想,为今后上海市强震观测点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0.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地区8个固定台站及呼和浩特附近地区野外观测项目建设的31个流动台站,计算各台站地震监测能力,分析加密区监测能力变化,针对监测能力较弱区域,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新建台站选址的点位确定,提出未来合理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