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3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篇 |
大气科学 | 141篇 |
地球物理 | 1086篇 |
地质学 | 581篇 |
海洋学 | 96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131篇 |
自然地理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青海省地倾斜、地应力、深井地温3种前兆手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异常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强地震远场前兆的一些初步特征,并与近场前兆异常特征做了比较,这对该省今后强震短期预报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2.
通过研究我国一些震情窗口成组震兆与大陆及边邻Ms≥7.0级地震的整体链式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些窗口的成组震兆具有远程遥联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为我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大形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43.
利用多种描述复杂现象的非线性方法处理了多台多项多年的前兆观测资料,通过“场”、“源”特征差异性的对比求得地震危险地点是一个能量“振荡”型积累的地区,具体表现为它是在前兆异常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从属度最高、自相似性变化最大、前兆分维数下降最多的地区,而且还是在地震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熵值相对较低的地区。研究结果还表明,震中位置的不确定性随着发震时刻的逼近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44.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各手段的前兆异常标志,从而组合各类前兆标志体系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形变,应变手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并总结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标志,为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进一步研究形变应前兆系统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5.
1995年3月19日,新疆和硕县那音克乡发生Ms5.0级地震。震前,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中溶解气体Ar、CH4、CO2、H2S等和库尔勒地区的断层气Rn相继出现明显的异常。异常具有短期临震性质,主要表现为短期趋势升高,临震突跳。 相似文献
146.
地下电性非均匀结构对地电场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电性非均匀性问题对地电场信号的影响程度。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地下电性非均匀体对天然电磁感应电场的影响和对产生于震源区附近的异常地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电性特征与周围介质的电性特征差别越大, 则其对地电场的影响也会越大;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空间范围越大, 则其对地电场的影响也越大。在孕震区作为可能的电荷源模型中,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存在对电荷源所形成的异常地电场信号在地表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地表所观测到的地电场异常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与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空间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7.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48.
介绍了TDP—0844型地震前兆数据综合采集器采用的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准则,并列出了采集器实现的功能。文章还给出了采集器的部分应用图例,证明该采集器能够满足地震前兆观测需要。 相似文献
149.
410 km和660 km地幔间断面在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中, SS前驱波由于具有全球采样优势得以广泛应用. SS及其前驱波模拟可利用有限差分和谱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 它们在模拟全球尺度地震波传播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 但往往计算量很大. 因此, 该类方法难以应用于反射点广泛分布的情形. 而基于传播矩阵发展的SS及其前驱波模拟方法在保持高精度计算的同时, 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 本文针对SS及其前驱波的传播特征, 改进了基于传播矩阵方法的波形合成算法FASHSHWF. 通过简单层状模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 验证了算法及相应程序的正确性. 计算效率测试表明改进算法相较常规传播矩阵算法可节约50%以上的计算时间. 通过与AxiSEM计算的波形对比, 验证了FASHSHWF用于SS及其前驱波模拟的有效性.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算法在研究全球近地表结构对地幔间断面复杂性探测影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150.
Model atmosphere analysis, based on Kurucz models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F6V star π3 Ori (=BS1543=HD30652). The following values of 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 surface gravity and microturbulence velocity were
obtained: = 6270±200 K, log g = 3.80.2, ξt =3.5±0.5 km/s. The abundances of 10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ing element abundances for the π3
Ori were found to be about three times lower with respect to the Sun. From evolutionary calculations we derived a mass, radius
and luminosity for π3
Ori of M =1.3 M⊙, R =2.38 R⊙, L =7.9 L⊙. Hence this star should be classified F6IV instead of F6 V.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