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23篇 |
免费 | 2227篇 |
国内免费 | 29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30篇 |
大气科学 | 2353篇 |
地球物理 | 2391篇 |
地质学 | 6823篇 |
海洋学 | 1913篇 |
天文学 | 413篇 |
综合类 | 1469篇 |
自然地理 | 36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460篇 |
2021年 | 569篇 |
2020年 | 600篇 |
2019年 | 687篇 |
2018年 | 495篇 |
2017年 | 665篇 |
2016年 | 644篇 |
2015年 | 745篇 |
2014年 | 890篇 |
2013年 | 935篇 |
2012年 | 1034篇 |
2011年 | 1118篇 |
2010年 | 914篇 |
2009年 | 957篇 |
2008年 | 991篇 |
2007年 | 1170篇 |
2006年 | 1100篇 |
2005年 | 1056篇 |
2004年 | 983篇 |
2003年 | 844篇 |
2002年 | 843篇 |
2001年 | 652篇 |
2000年 | 634篇 |
1999年 | 506篇 |
1998年 | 507篇 |
1997年 | 425篇 |
1996年 | 359篇 |
1995年 | 308篇 |
1994年 | 298篇 |
1993年 | 198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88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41.
青海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青海交通,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需求的迫切性的分析,提出了交通建设的总体构想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42.
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对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了分析 ,并介绍了笔者在该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认为只有在数据获取、GIS与滑坡专业模型的集成、GIS与遥感的集成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之后 ,才能充分发挥 GIS在滑坡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3.
福建紫金山矿田火成岩系列与浅成低温热液—斑岩铜金银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紫金山矿田内, 自地表往深部, 发育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英安斑岩、浅成相花岗闪长斑岩、中深成相花岗闪长岩, 构成中酸性火山-侵入岩系列。围绕着紫金山火山机构发育强烈的蚀变矿化, 形成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银金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矿田内各类铜金银矿床存在着密切的时空及物源联系, 它们在时间、空间上连续演化, 都是同源含矿中酸性岩浆在同一成矿背景之下于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地质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 构成与中酸性次火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斑岩铜金银矿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44.
Developing 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HE Chunyang SHI Peijun CHEN Jin Li Xiaobing PAN Yaozhong LI Jing LI Yuechen & LI Jinggang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ural Disast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5,48(11):1979-1989
Models of land use change are useful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changes,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system on ecological system and support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policy[1,2]. Modeling land use scenario change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typical regions ar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ood way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land use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3―10… 相似文献
945.
扬子西缘乡城-丽江结合带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西南三江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乡城-丽江地区,北起四川乡城经云南格咱南至丽江地区,在印支期斑岩铜矿带上新发现叠加了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乡城-丽江斑岩Mo矿带。受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地壳缩短与加厚的影响,燕山晚期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位,发育了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构成斑岩成矿系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晚期含矿斑岩具高硅(SiO_2=66.29%~79.36%)、高碱(K_2O+Na_2O=5.07%~9.24%)、富钾(K_2O/Na_2O=0.71~2.13)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负δEu异常;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表明形成这些岩体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壳,具有造山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代表性含矿斑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表明,乡城-丽江结合带燕山晚期的成矿斑岩是由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来。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燕山晚期主要含矿斑岩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但具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具有相似或一致的源区特征。在成矿元素的组合上,由成矿斑岩体向外带表现出W、Mo→W、Mo、Cu→Pb、Zn、Ag的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本区燕山晚期花岗岩浆的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不是独立或个别的成矿事件,而是纵跨义敦岛弧、甘孜-理塘结合带及扬子西缘的带状成矿活动,属于区内与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相关的统一斑岩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46.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8,自引:4,他引:128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47.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与归纳分析法,在明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参考现有相关考核评价制度的设计思路,围绕“考核谁、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结果怎么定、结果怎么用”等关键问题,从考核评价对象和实施主体、考核评价方式和实施、考核评价结果应用、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考核评价结果评定方法等方面,提出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的思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48.
引入了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并采用OWL DL语言描述本体,利用目前成熟的且流行的本体可视化构建工具Protégé完成地质灾害信息领域本体库的构建。基于行业标准、地质灾害信息处理标准、专家知识等相关标准,建立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用OWL形式化描述基于多层结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本体应用模型来实现三层地质灾害本体。以具有优势的三峡库区丰富地质灾害资料为依托,以地质灾害多源异构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为主线,引入本体理论和GeoSciML,研究建立基于顶级、领域及应用多层本体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语义集成和共享模型,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目标是解决横向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以及单体灾害和群体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949.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