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6篇 |
免费 | 384篇 |
国内免费 | 7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篇 |
大气科学 | 213篇 |
地球物理 | 274篇 |
地质学 | 1780篇 |
海洋学 | 17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11篇 |
自然地理 | 1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16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41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夹在南、北两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的一套活动类型的上三叠统朗杰学(岩)群,许多地质工作者对其地层层序、沉积特征、变形变质、物质来源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过研究。作者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比了已往区调工作获得的实际资料,以(构造)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沉积古生物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该岩(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初步认为:朗杰学(岩)群地层层序自老至新为宋热(岩)组、江雄(岩)组和姐德秀(岩)组(章村岩组);郎杰学(岩)群的构造样式为一"Ω"型两翼不对称的复式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82.
INTRODUCTIONShoshonitesarepotassicigneousrockswhichoccurmain-lyinsubduction-relatedtectonicsettings(Morrison,1980).Theyarecom... 相似文献
83.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部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构成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使雅鲁藏布缝合线横推错位,形成滇藏涡旋构造,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的形成与印度板块连续的向北汇聚推挤作用发生反时针旋转有关,并可分为点碰撞(45 Ma前)、碰撞楔入(45~7 Ma)和旋转抬升(7 Ma以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4.
DEEP GEODYNAMICS OF THE HIMALAYA OROGENYRFBR( grant 990 56 56 38) 相似文献
85.
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多期深熔作用及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位于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与印度-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之间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经历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研究区可识别出两期深熔作用,第一期为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岩脉体,其与围岩一起发生了变质与变形再造,转变成了黑云斜长片麻岩.第二期为含夕线石石榴石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含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脉体.岩石化学成分显示,第一期深熔脉体具有埃达克岩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其SiO2=63.81%,Al2O3=16,92%,MgO=1.86%,Na2O=4.22%,K2O=1.81%,K2O/Na2O=0.43,并显示出LREE富集、无Eu异常的BEE配分模型,同时明显富Sr(366×10-6),贫Y(12×10-6)和Yb(0.4×10-6),Sr/Y=30.舍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石榴石组成,含少量白云母和黑云母,其全岩SiO2=71.14%,Al2O3=14.26%,K2O=0.26%,Na2O=2.79%.CaO=2.94%.过铝指数A/CNK=1.40,为典型的过铝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中的大多数锆石具有同心韵律状结晶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0.433~1.167),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锆石岩浆结晶域U-Pb原位定年给出了64.0±1.0Ma(MSWD=8.7)加权平均年龄;个别锆石变质交生边给出了27.9 Ma的谐和年龄,同时具有较低的Th/U比值(0.019),应代表后期叠加的变质热事件年龄.含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发育同心韵律状环带,而且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196~1.212).所获得的谐和年龄在27.0~34.1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9.3±0.9 Ma),应代表过铝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因此,我们认为拉萨地体东南缘变质基底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深熔作用,第一期发生在约65Ma,在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拉萨地体碰撞的动力学体制下,拉萨地体下地壳加厚和升温,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了埃达克岩质的花岗闪长岩浆;第二期混合岩化作用发生在约30Ma,在印度板块与拉萨地体碰撞后伸展的动力学体制下,高角闪岩相泥质变质岩中的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形成了过铝质花岗闪长岩浆. 相似文献
86.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88.
A palaeomagnetic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Tethyan Himalaya (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reater India). Twenty-six palaeomagnetic sites have been sampled in Triassic low-grade metasediments of western Dolpo. Two remanent compon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 pyrrhotite component, characterized by unblocking temperatures of 270–335 °C, yields an in situ mean direction of D=191.7°, I=−30.9° (k=29.5, α95=5.7°, N=23 sites). The component fails the fold test at the 99% confidence level (kin situ/kbed=6.9) and is therefore of postfolding origin. For reason of the low metamorphic grade, this pyrrhotite magnetization is believed to be of thermo-chemical origin. Geochronological data and inclination matching indicate an acquisition age around 35 Ma. The second remanence component has higher unblocking temperatures (>400 °C and up to 500–580 °C range) and resides in magnetite. A positive fold test and comparison with expected Triassic palaeomagnetic directions suggest a primary origin.The postfolding character of the pyrrhotite component, and its interpreted age of remanence acquisition, implies that the main Himalayan folding is older than 35 Ma in the western Dolpo area.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the second metamorphic event (Neo-Himalayan)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Dolpo area than the first (Eo-Himalayan) one.A clockwise rotation of 10–15° is inferred from the pyrrhotite component,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oroclinal bending and/or rotational underthrusting models. This rotation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magnetite component, indicating that no rotation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relative to India took place before 35 Ma. 相似文献
89.
[摘要]区域成矿背景分析表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韧-脆性剪切带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
在330 ~265Ma 期间,受挤压伸展体制转换影响,先后经历了韧、脆性构造变形。对与韧-脆性剪切带有
关的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包裹体以气液相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60 ~ 240益,成矿流体盐度
为3. 55 ~4. 5wt%NaCl。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的水为变质成因水。金属硫化物硫
同位素啄34 S 值为3. 54 ~10. 68译,显然属于混染硫。黄铁矿包裹体氦氩同位素3 He/ 4 He 值为0. 18 ~2. 18
Ra,属幔壳混源。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双泉金矿成矿时代及控矿构造脆性变形时间为(269依9) Ma ~
(260依4)Ma,金初始富集时间在310Ma 前后,并得到含矿花岗斑岩U-Pb 同位素年龄的支持,该事件在
东准地区均有同位素年龄记录,是区域性的构造岩浆成矿流体热事件。上述资料表明,金矿成矿过程、
成矿流体性质等在时间、空间上严格受韧-脆性剪切构造变形带控制。 相似文献
90.
冀东金宝沟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宝沟金矿床是冀东地区近年查明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金宝沟花岗斑岩体及岩体与太古宙迁西群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接触带中。为查明金宝沟含矿花岗斑岩体的成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源区特征及其与区域上峪耳崖、牛心山等成矿花岗岩体的关系,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金宝沟2件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69.9±1.0Ma和170.4±2.0Ma,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金宝沟花岗斑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REE含量为38.17×10~(-6)~136.51×10~(-6),岩石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Ba、Th、U,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和P、Sr,显示出典型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2件花岗斑岩样品的锆石ε_(Hf)(t)分别为-12.8~-7.4和-14.4~-8.8,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685~2028Ma和1773~2130Ma,暗示岩浆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金宝沟花岗斑岩岩浆形成的温度为788~834℃,岩浆形成压力为0.8~1.6GP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包括金宝沟花岗斑岩在内的冀东中侏罗世花岗岩及同时代的髫髻山组火山岩是在陆内收缩、地壳增厚、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构造背景下,在挤压应力松弛的间隙环境侵位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