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97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716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337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4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N -band (10.5 μm) and/or Q -band (20.0 μm) images taken with MANIAC on the ESO/MPI 2.2-m telescope are presented for 31 methanol maser sites and 19 ultracompact (UC) H  ii regions. Most of the maser sites and UC H  ii regions are coincident with mid-infrared (MIR) sources to within the positional uncertainties of ∼ 3 arcsec, consistent with the maser emission being powered by the MIR source. The IRAS source positions, however, do not always coincide with the MIR sources.
Based on an average infrared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we deduce that the MIR objects are luminous enough that they should also produce a strong ionizing radiation. Some sources are consistent with stars of later spectral type, but not all can be. A number of maser sites show no detectable radio continuum emission associated with MIR emission, despite a powering source luminous enough potentially to produce an UC H  ii region. Since no signs of an UC H  ii region are detected here, these maser sites might be produced during a very early stage of stellar evolution.
We present objects that show evidence of outflow activity stemming from a maser site, exhibiting CO and/or CS line profiles indicative of outflows coincident with the MIR source. These cases are promising examples of maser sites signposting the earliest stages of high-mass sta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崇明东滩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崇明东滩的沉积环境,了解崇明东滩的植被、水动力等对沉积的影响,对崇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观测和采样实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含有细砂、粉砂、黏土,其中粉砂是主要组分。塑造滩地的动力以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居于次要地位;②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自北线断面向南线断面、自高潮向低潮滩有逐渐变粗、分选变差的趋势,且平均粒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③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是与不同季节水文条件的差异性、潮滩植被季节变化及风暴天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物理过程,以及黑潮是否以反气旋流套形式进入南海.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这些问题的机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长时间的海流和水文观测,以及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台湾以东海域,黑潮两侧经常出现中尺度涡,而且变化较大而复杂.文中着重讨论兰屿冷涡和台湾东北的气旋式冷涡.  相似文献   
14.
15.
16.
Circulations east of Taiwan and in East China Sea and east of Ryukyu Islands during early summer 1985YuanYaochu;Cho-tengLiu;P...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滨海砂金的物源、地貌、水动力、第四系、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成矿条件以及砂金的富集特点,对该区砂金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区划和评价,初步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砂金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1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18SrRNAadldey DNA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15个种的18rDNA序列,以Tetrahymena corlissi作为类群,分别采用Neighbor-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Prorocentrum(有2个简单的壳板)出现得较早,而大多数多甲藻目(覆盖着多个壳板)、裸甲藻目(大多数不具壳板)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ITS区为高变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20.
环台湾岛海域半日潮波特征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1997版POM海洋模式,首次应用于环台湾岛海域的潮波数值研究.得到该海域的半日潮波主要为23°N以南西太平洋传来的胁振潮.影响台湾海峡的半日潮波分别由海峡南北口传入的两支潮波,且北支强于南支.福建沿岸湄州湾-兴化湾为最强潮区,其M2分潮最大振幅可达240cm.最强潮流区位于澎湖水道,M2分潮最大潮流达196cm/s.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潮流水平结构上除海峡北部原有一个圆流点外,还发现另外存在4个新的圆流点.潮流垂直结构上主要为右偏,接近底层处为左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