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96篇 |
免费 | 8714篇 |
国内免费 | 89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45篇 |
大气科学 | 5240篇 |
地球物理 | 17150篇 |
地质学 | 22662篇 |
海洋学 | 4589篇 |
天文学 | 3454篇 |
综合类 | 3282篇 |
自然地理 | 62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4篇 |
2023年 | 836篇 |
2022年 | 1644篇 |
2021年 | 2026篇 |
2020年 | 1840篇 |
2019年 | 2205篇 |
2018年 | 1705篇 |
2017年 | 1910篇 |
2016年 | 1851篇 |
2015年 | 2138篇 |
2014年 | 2737篇 |
2013年 | 2724篇 |
2012年 | 2817篇 |
2011年 | 3004篇 |
2010年 | 2646篇 |
2009年 | 3361篇 |
2008年 | 3066篇 |
2007年 | 3219篇 |
2006年 | 3148篇 |
2005年 | 2957篇 |
2004年 | 2592篇 |
2003年 | 2494篇 |
2002年 | 2089篇 |
2001年 | 1877篇 |
2000年 | 1894篇 |
1999年 | 1638篇 |
1998年 | 1463篇 |
1997年 | 1127篇 |
1996年 | 998篇 |
1995年 | 881篇 |
1994年 | 808篇 |
1993年 | 653篇 |
1992年 | 498篇 |
1991年 | 376篇 |
1990年 | 261篇 |
1989年 | 196篇 |
1988年 | 170篇 |
1987年 | 93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利用欧洲航天局最新发射的宽刈幅、高分辨率Sentinel-1A卫星,第一时间获取2016-02-06台湾美浓MW6.4地震干涉像对,使用D-InSAR技术获取美浓地区的同震形变场。利用震中附近39个同震GPS观测进行对比验证后显示,InSAR获取的同震形变场精度优于1 cm(3σ)。形变发生在宏观震中30 km×30 km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沿雷达视线向抬升,最大抬升约12 cm。从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空间连续性较好,说明宏观震中附近地表未发生明显破裂。宏观震中并不与震中位置重合,而是位于震中西部约15 km处。 相似文献
992.
未来黄、东海营养盐浓度变化情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FGOALS(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对未来气候情景的预测结果,结合千年生态评估的未来两个情景下的河流营养盐载荷特征,利用黄、东海水动力模型和生态模型并采用降尺度的方法对未来黄、东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情景下未来河口邻近海区营养盐浓度将显著增加,富营养化加剧;GO(Global Orchestration)情景下,河流无机氮载荷增幅较大,夏季黄海中部无机氮浓度明显升高;AM(Adapting mosaic)情景下,由于河流无机磷载荷增幅较大,海区氮磷比有所下降,夏季黄海中部表层无机氮浓度降低,而在底层升高。通过敏感性实验并结合收支分析对各海区水动力条件未来变化、河流载荷变化的相对贡献进行了评估:相对于水温和水动力环境改变,河流营养盐排放量的增长是未来营养盐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营养盐收支分析表明,未来对流和混合输运的变化有助于黄海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夏季生物量升高造成更多碎屑沉降并在底层矿化使得层化季节冷水团底部营养盐浓度增长;长江口邻近海区营养盐浓度增长主要受冲淡水羽流的影响;净初级生产增加加剧了营养盐的消耗。 相似文献
993.
多维地震作用下偏心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理论研究与震害经验表明,地震时结构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平动与扭转耦合的空间振动。本文提出了基于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的部分状态反馈次优控制策略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策略,以Marlab和Simulink为平台,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反应进行半主动控制。对-6层双向偏心框架结构进行控制效果仿真分析的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2种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4.
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研究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前的热辐射情况。结果发现震前4个月出现热红外异常,其后续演化方向与相关区域的断裂走向非常一致。在8月1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最大,相对功率谱大于6倍的面积约为20万km^2,9月20日左右消失。分析相同频率2016年同期数据,结果显示在震中周围并未出现显著异常。时序曲线分析表明在8月12日相对功率谱达到峰值,为平均值的20倍,98天后米林地震发生;从7月4日到9月7日,地震当年相对功率谱偏离背景值和标准差,持续时间为65天。西藏地区的强震热红外异常表现出与地热资源分布较为一致的特征及特征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为判定西藏地区的震情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95.
红砂岩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于含水率的变化使其崩解破碎十分显著。采用湖南株洲地区的红砂岩样,进行室内静态与扰动崩解试验。基于Weibull分布建立了红砂岩颗粒崩解破碎级配曲线演化模型,分析了模型参数λ与k的意义。分析表明,Weibull分布参数λ与k的大小及变化速率体现了红砂岩颗粒崩解破碎的演化过程。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求得了相对崩解比的计算公式,并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依据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值,讨论了耐崩解性指数与崩解比的异同及所采用试验方法的不同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验证了Weibull分布模型应用于岩石颗粒崩解破碎演化过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负压)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愈显密切,而异常压力不仅仅是指异常高压,国内外在发现许多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同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异常低压油气藏,而且异常低压在世界许多盆地中均有分布.因此,深入研究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同样重要和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异常低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详细分析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作用、流体的供排不平衡、轻烃的扩散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渗透作用和温度变化等;最后论述了异常低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通过结构函数可以测量湍流的能量级联速率.在实际观测中,无法测量分子云中气体的3维速度,这使得其湍流结构函数难以测量.对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薄分子云的情形,结构函数Stt2可以通过云核速度弥散(core velocity dispersion,CVD)进行测量,CVD2=1/2Stt2.对此进行推广,对于不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薄分子云,CVD2=1/2Stt2(1-1/8cos2θ)R2/3,其中,θ是视线方向与投影方向的夹角,平均投影距离与3维距离之比R可以用第2类椭圆积分E(k,φ)表示为R=2/πE(cosθ,π/2).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