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1篇
  免费   3475篇
  国内免费   1659篇
测绘学   636篇
大气科学   747篇
地球物理   12485篇
地质学   4373篇
海洋学   100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202篇
自然地理   1325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480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607篇
  2019年   697篇
  2018年   644篇
  2017年   661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724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996篇
  2012年   935篇
  2011年   992篇
  2010年   935篇
  2009年   1166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1026篇
  2006年   999篇
  2005年   927篇
  2004年   802篇
  2003年   783篇
  2002年   658篇
  2001年   557篇
  2000年   506篇
  1999年   430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390篇
  1996年   402篇
  1995年   335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11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军  苏有锦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2015,38(2):196-202,333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992.
对黑龙江省地电阻率台网近些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台网的两个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进行了评估,发现林甸台地电阻率数据受各种干扰非常严重,无法提取震兆信息,而绥化台的观测数据质量较高,映震效能较好。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曲线具有规则年周期变化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发现利用原始曲线法和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在中强地震前震区一定区域内的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会出现上升型或下降型异常变化。分析认为速率法对于提取短临异常,判断发震时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黄骅埕古1井自2007年进行模拟静水位观测以来,曾出现多次水位异常变化,本项目通过对埕古1井水位资料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和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认为该井的水位异常变化与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埕古1井所处的部位是该地区的一个应力敏感点。  相似文献   
995.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序列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研究》2015,29(3):363-372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由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相似文献   
996.
分析总结了新西兰、土耳其、美国加州、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依据分析提出:中国需要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政府要在其中承担主导性职责,同时,巨灾保险需要民营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997.
利用2011~2013年的流动GNSS观测资料及处理结果,获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区域水平形变场。结果显示:(1)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构造活动较强烈的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其两侧的形变差异运动为8~9 mm/a,左旋运动是差异运动的主要成份;(2)发震区域的主应变是全区最突出的区域,张压大小相对均等,主张方向为南东东—北西西;(3)该地震发生在左旋形变的高梯度带上,其北部的塔里木盆地为较弱的右旋形变,其南部约150 km以外几乎无旋形变;(4)地震发生的部位为面应变性质转变的过渡带,其西为面膨胀区,其东为面收缩区。  相似文献   
998.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且相关系数越大,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999.
Quantitative failure monitoring is a critical tool for safety assessment of concrete dams. This includes damage occurrence, intensity, location, number, size, and propagation pattern. Such an assessment is essential for a quantifiable prioritization of repair and will thus reduce overall cost and improve safety. This paper will address this timely topic through the nonlinear transient analysis of a dam and failure will be ascertained through a multi‐scale damage index. A damage‐plastic model for mass concrete is used, Drucker‐Prager elasto‐plastic one for the foundation, and infinite elements are used for far‐field boundaries. Water‐dam interaction is accounted for through fluid finite element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proposed damage indices can indeed provide a quantitative metric for the degree of failure in gravity dams in terms of the input dynamic mo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李伟  储日升  王烁帆 《地震》2019,39(3):28-42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 湖北省秭归县发生MS4.3地震(震中位置31.06°N, 110.48°E)。 此次地震导致当地160多间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1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 震区中危岩体出现一定程度破坏。 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将有助于了解其震源特征和发震机制。 本文首先获取了震中距在3°以内的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三分量数据, 然后利用FK(Frequency wavenumber)方法计算了在不同深度下Crust2.0模型和改进的1-D模型的格林函数, 分别使用Cut And Paste(CAP)方法反演得到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 并采用基阶Rayleigh波振幅谱进一步约束了质心深度。 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 68°/59°/163°; 节面Ⅱ: 166°/75°/32°, 最佳矩震级为MW4.3, 最佳深度约为5 km。 对比2013年巴东地震、 2014年秭归地震以及2011年湖北阳新—江西瑞昌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余震信息, 此次地震有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 但要判断成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