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4篇
  免费   958篇
  国内免费   1423篇
测绘学   910篇
大气科学   634篇
地球物理   1789篇
地质学   2320篇
海洋学   789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467篇
自然地理   72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动态GIS服务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动态GIS服务链的实现方法,该方法使用抽象GIS服务组合服务链,由GIS服务动态选择机制将抽象服务映射到具体服务,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将工作流描述语言描述的GIS服务链流程送入工作流引擎,由工作流引擎管理和监控服务链的运行。  相似文献   
72.
A generic network design in close range photogrammetry is one where optimal multi-ray intersection geometry is obtained with as few camera stations as practicable. Hyper redundancy is a concept whereby, once the generic network is in place, many additional images are recorded, with the beneficial impact upon object point precision being equivalent to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exposures at each camera position within the generic network.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images per station within a hyper redundant network might well be in the range of 10 to 20 or more. As is apparent w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a hyper redundant network may comprise hundreds of images, the concept is only applicable in practice to fully automatic vision metrology systems, where it proves to be a very effective means of enhancing measurement accuracy at the cost of minimal additional work in the image recording phase.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network design and accuracy aspects of hyper redundancy and illustrates the technique by way of the photogrammetric measurement of surface deformation of a radio telescope of 26 m diameter. This project required an object point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σ  = 0·065 mm, or 1/400 000 of the diameter of the reflector.  相似文献   
73.
根据安阳电厂灰坝岩土工程性质及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适合灰坝工程的动力分析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动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灰坝进行了抗液化安全评价及抗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在不设碎石桩、无排渗体条件下,粉煤灰子坝的抗液化安全系数Ks<1.25,将发生液化;在设碎石桩、有排渗体条件下,粉煤灰子坝的抗液化安全系数明显提高,Ks≥1.25,不会发生液化.抗震稳定性分析表明,在上述两种工况条件下灰坝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4.
陕西双王金矿床角砾岩动力学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王金矿可拼性含金角砾岩是流体致裂角砾岩,而不是构造角砾岩或隐爆角砾岩。该区的深源异常高压流体是角砾岩产生的必要条件。角砾岩的动力学成因主要是区域变质作用、地壳隆升剥蚀作用和地下岩浆活动等形成异常高压流体,在重力、浮力和地热梯度的驱动下,在能干性强的岩石中产生裂隙,并向浅部增殖,被碳酸盐矿物等充填胶结。周而复始的流体压裂—沉淀愈合作用,使金多次富集,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75.
邓金灿 《矿产与地质》2002,16(5):306-312
重点论述高峰锡矿 10 0号矿体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 ,分析模型在采矿、选矿等矿山生产动态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6.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77.
人工值守台数字化地震仪标定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  张艺 《四川地震》2002,(3):45-48
推导了人工台数字化地震仪的分段标定公式,提出数字化记录系统的微分近似标定和拾震器阻尼衰减法标定的方法,并提供了不同短周期地震仪与数字化地震仪并行的藕合方式和标定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8.
半无限空间中圆形孔洞周围SH波的散射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建立了求解在含有圆形孔洞的弹性半空间中SH波散射与圆形孔洞附近动应力集中问题的解析方法。利用SH波散射的对称性和多极坐标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可以预先满足半空间自由表面上应力自由边界条件的圆形孔洞对SH波散射的波函数。利用这一波函数,则可将该问题转化成对一个圆形孔洞散射的求解问题。该问题的解答最终又可归结为对一组无究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并可利用截断有限项的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最后给出了有关圆形也洞附近动应力集中问题的算例和数值结果,并讨论了波数与圆孔至自由边界距离变化对动应力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动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固体介质,流体介质,液固两相饱和介质的时域显示有限元波动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作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积泥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对坝面动压力的影响,还比较了作为流程两相介质,单相固体介质、单相重流体介质处理的不同淤积泥砂层模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80.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的三阶显式方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本通过对传统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总结,阐明了建立隐式和显式方法的一般思路及数学本质,提出了使用系统位移反向向量三阶导数的隐工和实用显式积分方法-3阶显式方法,分析了该显式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并对建立更高阶隐式和显式方法以及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作了初步讨论。最后,通过算例对本方法、献[1]方法和经典的常平均加速度法(隐式方法、视为精确解)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