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水平定向钻进铺设管线的测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光琳 《探矿工程》2003,30(2):49-52
对于安全优质水平定向钻进铺设管线来说,测量技术至关重要。介绍了施工前对已有地下管线和土层的探测、钻进时对钻头的跟踪和导航、以及铺设管线前后的测量问题,还介绍了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2.
何娟  郑珊  吴保生 《湖泊科学》2023,35(1):338-348
以往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研究多关注库区年际间的冲淤变化,而对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分布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1974 2018年实测水沙、断面及冲淤数据,研究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重心的迁移、冲淤速率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河道基本遵循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的演变规律。分别定义汛期最大冲刷速率和非汛期最大淤积速率发生的相邻两断面间的子河段为冲刷重心和淤积重心,汛期冲刷重心与非汛期淤积重心出现的位置基本对应,1974 2010年冲淤重心由距坝约90 km逐渐向坝前移动,平均下移速率约1~2km/a;2010年后冲淤重心逐渐上移,2017年位于坝上游约60~70 km,但冲淤强度明显减弱。淤积重心的位置主要受水库回水长度影响,冲刷重心主要与汛期水流能量相关,淤积重心位置迁移滞后于影响因子的变化约5年,而冲刷重心滞后时间约2年。潼关高程与潼关至太安段(潼太段)比降呈反比关系,比降越大,潼关高程越低,而当冲刷重心迁移至潼太段并影响其下段时,潼太段比降增大,利于潼关高程降低。1985年后回水范围和冲淤重心均位于潼关以下,潼关高程受冲淤重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3.
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与改进逆模式计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2002年春季航次在吕宋海峡海域锚碇测流站(20°49'57"N,120°48'12"E)200,500与800m处锚碇测流以及CTD观测,采用改进逆方法对调查海域进行海流计算.(1)主要观测的结果:1)在200m处,观测期间海流平均速度为(47.4cm/s,346°).在500m处,海流观测期间平均速度为(20.3cm/s,350°).这些都表明黑潮在吕宋海峡锚碇测流站200和500m处向西北方向入侵南海.2)在800m处,海流观测期间平均速度为(1.2cm/s,35°),它的方向为东北向.比较每层实测流结果,表明800m层海流状况与200和500m层流况不同.3)在观测期间,200,500和800m处,日平均流速在4月皆比3月时要强.4)在调查海区西部的中间区域存在一个高密、冷水中心(HDCW),其中心位置位于断面A的水文站3附近.5)在调查海区东南区域存在一个低密、暖水(LDWW)中心,其中心位置位于断面B的水文站8附近.(2)主要计算结果:1)通过断面B的偏北方向与偏南方向的流量分别为32.48×106m3/s(包括反气旋涡的流量)与3.34×106m3/s.因此通过断面B的净北向流量为29.14×106m3/s.2)通过断面A的东向与西向的流量分别为16.71×106m3/s与8.57×106m3/s(包括气旋涡的流量).因此,通过断面A的净东向流量为8.14×106m3/s.3)通过断面M北向的净流量为24.68×106m3/s.4)黑潮通过断面M后分为主流和一个支流,其主流,流量为16.54×106m3/s,流向断面C的东部分.主流通过断面C的东部分后,最后流向台湾以东海域.而其一个分支,净流量为8.14×106m3/s,在一个高密、冷水中心(HDCW)的区域以东作气旋式弯曲,然后向西北方向通过断面C的西部.因此,黑潮在断面C有两个流核.5)比较计算得到的在锚碇测流站M附近流方向与在200与500m处观测流方向为西北向,它们甚为一致.6)在断面B西侧位于550m以深水层南海水可能缓慢地从西北流向东南,通过断面B的南向流量大约为3.34×106m3/s.  相似文献   
44.
Open Fissure Folds hosted by high pressure/low 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 of south Evia (Greece) are introduced, their structural and microstructural record is analysed, and a mechanical model is proposed. Open Fissure Folds are preserved as at least two parallel folded quartz–feldspar veins separated by narrow buckled rock columns. The veins originated as tensile cracks that propagated in the middle crust driven by high differential stress. Features diagnostic for Open Fissure Folds indicate that the rock columns represented the layers of high viscosity, and not the veins as consistently reported in many previous studies on folded veins. This record is taken to indicate that buckling of the rock columns initiated after arrest of the fractures and terminated prior to complete vein sealing. Accordingly, mechanical decoupling by open fissures allowed for buckling of the rock columns in response to episodic creep of the host rocks according to stress relaxation, as expected for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earthquake cycle. I propose that the parental fractures propagated in response to quasi-instantaneous coseismic loading of the middle crust. Buckling was attributed to transient postseismic creep and stress relaxation. Complete sealing of the veins occurred when stresses were largely relaxed. Each Open Fissure Fold records the stress and strain history of a singl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45.
利用2007-2013年NCEP/NCAR的700 hPa经、纬向风场及水汽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市11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周期分析,提取低频信息,并利用向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30-50 d的显著周期。强降水发生期,低频系统存在4个主要聚集区。贝加尔湖以西至河套地区存在并维持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附近多为低频气旋,这两地是中高纬冷空气的主要活动区域;孟加拉湾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热带洋面的低频气旋是水汽的两大源地。这些区域的显著低频系统的生消是延伸预报的主要依据。上海入梅首场强降水发生前,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南北低频气流辐合区向北移动至30°N附近,上海地区梅汛期强降水发生。低频风场及水汽场的北传与梅雨带的移动有较好的对应,当低纬低频水汽稳定北传至30°N附近时,江南北部入梅,随后偏南水汽或继续北进或滞留,对应梅雨带的持续北抬或间歇性停滞。低频经向风及水汽输送的特征是梅汛期延伸期强降水的前兆信号。跟踪监测低频偏南气流的北传进程有助于预报入梅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46.
利用新研制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在5种初始主应力方向角与5种中主应力系数相组合的初始固结条件下,对饱和松砂进行了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讨论了初始固结条件对不排水条件下饱和松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及对剪胀、剪缩、卸荷体缩等体积变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1)分别以稳定残余孔隙水压力和破坏时循环次数归一化后的残余孔隙水压力比和循环次数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模式表达。其参数主要依赖于初始主应力方向,中主应力系数对参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归一化后的孔隙水压力比与广义剪应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双曲线模式表达,其中的2个待定参数依赖于初始主应力方向,与中主应力系数无关;(2)在三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的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中,饱和松砂表现出卸荷体缩特性,不同初始主应力方向时,饱和松砂剪缩、剪胀、卸荷体缩呈现出不同的交替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47.
云南初夏雨量与前期热带OLR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逐日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在分析了2015年浙江省梅汛期强降水特征、水汽输送和局地环流的基础上,从西南季风进退、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西风带波动等方面对2015年形成梅汛期暴雨的控制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整个浙江省梅汛期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浙江中部地区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接近一倍。丰沛的水汽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向东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相合并,在梅雨锋南侧形成异常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这次持续强降水由三次强降水过程构成并由西风辐合型锋生引起。第二次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强对流性不稳定利于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导致强降水呈现明显的局地性。而第一次和第三次过程中梅雨带附近大气基本处于对流稳定或中性,以斜压性降水为主。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较常年偏东偏南,其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与北侧冷空气交汇于浙江省,利于梅汛期强降水集中期的出现。在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较常年位置偏东,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东亚急流核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利于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中层,贝加尔湖阻高的东侧有明显的波动能量向东向南传播并在长江中下游积聚,利于浙江地区扰动的维持,形成持续稳定的梅雨锋和中低空切变线,造成梅雨强降水过程的持续。2015年春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分布有利于梅汛期降水偏多的异常环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9.
华南盛夏气温异常成因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51~2007年中国大陆160站和台湾地区3个代表站盛夏(7~8月)温度资料、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及其与华南大陆地区盛夏气温的一致性;华南地区盛夏气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0.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划分与末次冰期气候快速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发虎  马玉贞 《冰川冻土》1996,18(2):111-118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内存在9个弱成壤组(层),记录末次冰期内多达22个间冰段气候的环境状况。马兰黄土中部古土壤是末次冰期大间冰段的记录,共有上、中、下3层古土壤,含11个亚层,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表明当时气候较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