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4篇
  免费   1286篇
  国内免费   1770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548篇
地球物理   1580篇
地质学   4363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99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44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滑坡是现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建工程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重丘、山地等地段修筑公路工程极易出现滑坡地质灾害。这些滑坡的成因以及相关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目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状态。文章基于学堂湾滑坡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从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周界、滑坡体与滑带的物质结构特征、滑床、滑坡变形破坏迹象等,深入分析了学堂湾滑坡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滑坡成因,指出大量的雨水和不合理的施工扰动是滑坡发育的外因;坡体本身的地质条件如岩石的裂隙、岩土体的透水性以及水的疏导条件等是其内因。文章将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治理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3.
在矿山开发、水电建设过程中倾倒变形问题日渐突出。倾倒变形边坡一般具有反倾边坡结构,变形的过程和机理比较复杂、涉及的变形岩体范围较大、危害严重。论文以抚顺西露天矿边坡为例,通过岩体位移监测资料的跟踪分析、底面摩擦模拟试验,以岩体力学、松散介质力学原理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采矿影响下边坡倾倒滑移体的变形机理,分析认为采矿引起的倾倒滑移变形问题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和采矿工程条件下产生的,并提出了岩体变形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变形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5.
CCSD主孔1113~1600 m花岗质片麻岩单元的变形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2000m岩性剖面揭示了1113~1600m花岗质片麻岩段为地表北苏鲁超高压花岗质变质岩剪切构造叠覆岩片中的石湖镇构造岩片的花岗质片麻岩的下延部分。本单元之上下界线为韧性剪切带,内部发育小型韧性剪切变形,仅局部可见旋转碎斑体系等剪切指向标志,以SE向NW的逆冲剪切指向为主,其次为NW向SE的正滑剪切指向,并主要发育于较软弱夹层内,后者成为苏鲁地区存在伸展型穹隆构造的新证据;在1140~1280m岩性段内发育断续、较弱的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总体向SE倾伏,倾伏角为10~36°;花岗质片麻岩单元内部分石英以多晶石英条带的形式存在,花岗质片麻岩主要矿物长石基本没有动态重结晶现象,仅具较弱的形态拉长特征(X∶Z=2左右),总体面理倾向170°E,倾角平均20°,明显不同于其他岩性单元内的面理产状,可能主要代表折返变形之前的近东西向构造,而其他岩性单元受折返变形影响较大,其面理产状主要代表折返阶段形成的NE-NNE向构造;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进行石英组构分析并与费氏台测定对比,表明1113~1600m花岗质片麻岩单元经历了中—低温变形,局部残留有高温组构,剪切指向主要为SE向NW的逆冲,其中高温组构与中温组构均显示为SE向NW的逆冲剪切指向,反映折返早期与折返主期岩片的相对剪切方向一  相似文献   
66.
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分析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文中对岩质边坡单一滑面的流变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反映这一变形机制的非稳定蠕变模型。特别是描述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破坏阶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结合一些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一直是地质学家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构成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与北阿尔金地块边界的巴什考供斜向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花岗岩变形前后不同变形强度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确定等比线斜率,探讨韧性变形对岩石体积和成分变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糜棱岩化过程中,糜棱岩化花岗岩体积亏损21%,花岗质糜棱岩体积亏损31%。质量平衡计算结果和等比线图表明,韧;陛剪切作用导致SiO2,流失量最大,A12O3、K2O及Ba、Rb、Sr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显示出较强的活动性,MnO、P2O5、Sc位于等比线上或附近,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岩石中活动组分的变异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动组分的变异是体.积亏损造成的。  相似文献   
68.
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灾害机理及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用均生函数-最佳子回归集构造预测模型,预测夏季月高温出现日数,通过42a高温资料预报检验,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69.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动态GIS服务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动态GIS服务链的实现方法,该方法使用抽象GIS服务组合服务链,由GIS服务动态选择机制将抽象服务映射到具体服务,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将工作流描述语言描述的GIS服务链流程送入工作流引擎,由工作流引擎管理和监控服务链的运行。  相似文献   
70.
上海“8.5”特大暴雨的成因和特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邵玲玲  黄炎 《气象》2002,28(8):47-50
利用WSR-88D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分析2001年8月5日到8月6日产生于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研究探讨这次过程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点。发现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风速辐合、螺旋雨带中强回波短带的合并加强、风的垂直切变产生的辐合以及热带系统的高效率降水作用是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点。并提出了预报这类暴雨系统需要注意的要点:强降水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往往和风场中的局地强辐合区相联系,利用多普勒雷达连续演变的风场资料,可及时了解辐合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前作出强降水可能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