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I INTRODUCTIONThe number of dam constructions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pafticularly in the tropics andsemi-arid areas where high sediment yields are prominent, and therefore also the problems of reservoirsedimentation. In 1900 there were 42 large dams, i.e. higher than 15 m, while in 1950 and 1986 therewere 5,268 and about 39,000 respectively (ICOLD, 1988). In the period 1975 to 1990, the regions withthe largest increase of large dams were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sia …  相似文献   
82.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为代表的古宽谷,它们呈线状连续分布,与现今河道大致平行,是清江下游河道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古宽谷内的代表性河流阶地年龄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梳理出河流演化过程的时间序列。从清江下游的双底谷中谷和其中的河流阶地的系统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阶地物质光释光年代测试方法,重建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清江下游大致的河流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山地河流演化存在去直取弯、袭夺归并和变换的特点,指出地壳差异隆升是导致河道变迁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河流演化过程的研究探讨岸坡稳定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选择了1998年、2003年和2005年夏季我国东部雨带位置变化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部暴雨带位置的变动,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 (南撤东退) 的调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 (南撤东退) 时, 暴雨带向北 (向南) 移动。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持续时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天气。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是由于欧亚大陆上空存在静止Rossby波列, 波的能量沿着高空副热带急流向东传播到我国沿海海岸 (115°~130°E) 时, 在该地区激发出一个长波脊。这个长波脊的建立, 使得副热带高压和对流层上部的青藏高压都朝长波脊方向伸展, 表现为“相向”而行。而当在沿海海岸上空激发出一个长波槽时, 副热带高压南撤东退而青藏高压退回到高原上空。当夏季沿海海岸上空的长波脊持续维持时, 长江中下游会出现持久的高温酷暑天气。根据夏季天气预报的经验, 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发布的预报对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有较好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84.
Experimental abrasion of river‐bed materials has been widely undertaken, producing ‘downstream’ fining rates that generally are believed to be much less than those observed in the field. A conclusion commonly adopted has been that sorting process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abrasion processe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sults from an abrasion tank and a tumbling barrel are presented, which show that abrasion patterns and rate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equipment used, clast size and shape, the clast charge (barrel) and water velocity and bed material (tank). Abrasion is a composite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achieved appear to be dominated by percussion in the tank and grinding in the barrel. Breakage, crushing and sandblasting are not modelled effectively, nor are effects achieved on clasts when they form part of the bed.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other equipment used, the very limited amount of direct field abrasion monitoring, and with the probable suite of processes that may occur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lso reviewed ar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when laboratory weight‐loss abrasion coefficients are used or converted into ones of size diminution, as usually deriv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of down‐channel trends. It is concluded that field abrasion rates generally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as the processes involved are at best only selectively represented by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so far used, and because the result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are capable of misinterpretation when related to field trend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5.
朱国贤  项明 《海洋工程》2005,23(3):115-118
近年来随着流域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下泄流量逐年减少,粉沙淤泥质海岸带挡潮闸闸下港道淤积加重,且日趋板结,仅靠水力冲淤已无法满足防洪排水的要求,机械疏浚愈来愈重要。通过对挡潮闸闸下淤积特性及发展趋势、常用防淤减淤措施、河床疏浚标准、疏浚技术及时机的分析,论述了只有进行基础试验,找出淤积规律,选择最佳时机,控制闸门运行,充分利用水力冲淤,同时加强测量观测,确定合理施工标准,采用科学疏浚方法,才能使港道淤积危害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86.
贺灿飞  朱向东  孔莹晖  李伟 《地理科学》2018,38(10):1579-1588
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对计算机上游和下游出口源地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面板数据方法揭示产业集聚和政策激励的作用。研究发现:计算机上游出口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下游出口集中于长三角和成渝,上游出口格局更分散;从动态看,上游出口从珠三角逐步向内陆扩散呈现集聚-分散-集聚的过程,内陆地区承载大部分出口增长;下游出口增长态势更为明显,最初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2010年以后内陆地区增长迅速,成渝成为继长三角后最为重要的集聚区;研究时段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下游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降低,政策激励的影响显著增加;沿海和内陆计算机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同,前者的兴起主要是市场化条件下的集聚经济,后者则受到集聚经济和政策激励的共同影响;由于产业特征的差异,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游的影响高于下游。在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中,要素成本增加造成的集聚不经济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使得集聚效应逐步让位于政策支持。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产业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政策制定应顺应产业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7.
建立东海-黄海-渤海大范围风暴潮二维数学模型,对9216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渤海湾造陆工程前后风暴潮增水对海河流域主要河口(海河口、永定新河口和独流减河口)闸下区域最高潮位的影响,并探讨有效降低河口闸下通道内风暴潮潮位的开发方式。研究表明:渤海湾围填海工程实施后,闸下通道内维持自然地形时,通道内最高潮位高于工程前;闸下通道实施地形开挖后,通道内最高潮位依然高于工程前,但较自然地形条件下抬高幅值有所减小。闸下通道结合开发建设港池航道等工程实施地形开挖,使得通道内水深增加,可降低通道内风暴潮增水幅度。  相似文献   
88.
对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中As、Ba、Be、Ca、Cd、Co、Cu、Fe、Hg、Mo、Ni、Pb、Se、Zn、F^-、C1^-、Cr(VI)、NO2^-、COD、pH等33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通过研究这些指标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背景含量变化规律,认为调查区内浅层地下水中As、Be、Ca、Cd、Co、Cu、Fe、Hg、Mo、Nj、Pb、Se、zn、F^-、Cl^-、Cr(VI)、N02^-、COD、pH等大部分指标背景值含量低于国家Ⅲ类水标准;但由于各指标分布不均匀,且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某些指标可达到Ⅳ类、V类水标准,水质变差,不能直接饮用。统计了调查区内各地市和不同地质单元中浅层地下水各指标的背景含量,分析研究各指标在不同行政区和地质单元中的含量变化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9.
铜陵矿区主要河流水质分析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矿区是长江下游重要的铜铁资源基地,也是典型的含硫多金属矿区,矿山酸性废水是矿业开发活动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对地表水体有很大影响。本文以铜陵矿区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从常规理化性质、矿山酸性废水和重金属元素三方面分析了的水质现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矿区河流污染成分以有机污染和矿山酸性废水污染为主,其次是重金属污染。(2)在检测的46个河段中, 按综合污染指数大小分级,共计有93.48%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水质严重污染的河段占 4.35%,水质重污染的河段占13.04%,水质污染的河段占 65.22%,水质轻污染的河段占10.87%;共计有6.52%的河段水质较好,均为清洁状态。(3)3条河流按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新桥河>顺安河>红星河,除顺安河外,其他均受到了矿山酸性废水污染。今后应重点关注矿山酸性废水的污染机理与风险评估,加强矿区水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0.
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要求仍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坝改变了上下游水流边界条件,导致水沙输移变化,同时也触发了河床形态发生相应的调整。自从20 世纪30 年代全球大规模修坝后,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就层出不穷。本文就此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简要综述水库下游水流挟沙变异以及河床形态演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