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411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01.
基于2021年4~12月山东半岛烟台-威海北部海洋牧场区域4处连续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 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物理机制。该海域底层DO从春季到夏季逐渐降低, 而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升高, 主要受温度控制; 各观测站DO均在8月达到最低值, 受垂向层结增强和底层生物化学耗氧增多的共同影响。底层DO浓度在东西方向差异较小, 而在南北方向上差异明显; 在春季和秋季DO浓度南高北低, 是由于层结较弱, 海水垂向混合向底层提供DO, 且南边水深更浅, DO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而水深更深处DO仍处于不饱和状态; 夏季DO浓度南边大于北边是季节性层结强度的空间差异所致, 同时南边底层DO浓度下降更快, 使其南北差异在夏季有所减小。在11月中旬, 近岸3个观测站底层DO快速增多, 可能是由于此前的大风过程引起浮游植物繁殖, 晴朗天气促进其光合作用使海水中DO增多, 之后海水层结消失, 海水充分垂向混合使丰富的DO到达底层。  相似文献   
902.
环境中不同的污染物可经过各种迁移转化途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威胁.土壤污染物中以重金属比较突出,其中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等对生物毒性显著,Zn、Cu、Ni、Co、Sn等对生物的毒性一般.利用1:5万敖汉旗幅水系及土壤地球化学勘查所取得的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单元素污染程度,并采用重金属元素毒性响应系数评价区域有毒元素潜在风险,得到研究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元素为Cd、Pb、As,其中Cd元素危害最大,主要潜在污染因素为采石场、采矿场、垃圾场等人为地质作用因素以及原生地质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03.
利用在胶州湾中不同位置取得的3个水样,对溶解有色物质进行了不同时间的光脱色,探讨了有机物含量随脱色时间的变化趋势,得出有机物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随脱色时间的增长而呈指数减小,说明光脱色可以明显降低溶解有机物的含量。对不同光脱色程度的水样进行了光化学降解,测定了其主要产物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速率,发现在8个不同波段下一氧化碳光致生成速率与350 nm的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50 nm的吸光系数和溶解有机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较好地表示海水中CDOM的含量。  相似文献   
904.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a complex and poorly understood mixture of organic polymers that plays an influential role in aquatic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have successfully characterised the fluorescent fraction of DOM in the catchment of a Danish estuary using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spectroscopy and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PARAFAC). PARAFAC aids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fluorescent DOM by decomposing the fluorescence matrices into different independent fluorescent componen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fluorescent DOM fractions present (in significant amounts) in the catchment and that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source (e.g. agricultural runoff, forest soil, aquatic production). Four different allochthonous fluorescent groups and one autochthonous fluorescent group were identified.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of the DOM pool using this relatively cheap and fast techniqu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advance within the fields of aquatic ecology and chemistry, and will prove to be useful for catchmen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905.
1994年5—9月,在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试验虾池进行半封闭式对虾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相对较明显的经济效益。该半封闭体系具有养殖水质环境较稳定的特点,试验池水体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相对持续较高,整个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稳定,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较低,对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06.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07.
本文根据1987年5月宁波—舟山深水港海域水体中有机物分布,初步讨论了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行为。海水中溶解态的有机物与有机物总量存在如下关系:[DOM]/[TOM]=0.611[TOM]~(-0.899)。并且在通常状况下,调查海区水体中的有机物随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而增高,其关系式为:[TOM]=0.65e~(0.0011〔SS〕)。认为该海区的悬浮物是制约有机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08.
东海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臧家业 《海洋学报》1998,20(2):52-59
基于1994年秋季航次在东海的调查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溶存甲烷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成因和来源.表层水中溶存甲烷呈过饱和状态,饱和度127%~254%,温跃层以上水体中,甲烷的断面分布不同于营养盐的分布,各站测值相近,没有显示出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而呈现的舌状分布,在陆架底层水中有明显的高浓度甲烷水体,表明甲烷从沉积物中迅速扩散进入底层水.黑潮次表层水的涌升过程稀释了陆架边缘底层水中的甲烷.在陆架和大洋区测站上,甲烷的垂直分布不同,前者主要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后者呈大洋区分布特征,在温跃层附近出现甲烷的次表层最大,这可能是陆架底层高浓度甲烷沿等密度面的输送所致.  相似文献   
909.
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对珠江口、南海北部陆坡区域溶解态铝的分布进行观测,探讨影响其分布及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以其作为示踪因子探讨潜在的陆源物质跨陆架输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夏、秋季珠江口盐度为0时溶解态铝的浓度分别为690.0 nmol/L和360.0 nmol/L,在淡咸水混合初期溶解态铝迅速自水体清除,夏季的清除率(55.8%)大于秋季(29.7%)。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域,夏季表层溶解态铝浓度表现为沿纬线方向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秋季则相反;夏、秋季底层溶解态铝浓度均呈现出随着离岸距离增加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秋季溶解态铝浓度的分布与盐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其行为近乎保守,陆架混合水及黑潮次表层水等水团混合是影响南海北部陆坡区域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且以溶解态铝作为示踪因子发现,在21.6~22.2 kg/m^3密度面区间存在自陆架向陆坡方向的跨陆架输送。而夏季陆坡中部受到珠江冲淡水的影响出现低盐水舌,但溶解态铝的浓度相对较低,表现出明显的不保守行为。浮游植物的清除作用是导致夏季陆坡区域溶解态铝分布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10.
北黄海夏季溶解氧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黄海夏季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监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夏季断面溶解氧含量和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分别有3种主要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是近底层水体低氧、贫氧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分量,第三模态是混合层水体高氧、富氧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分量.生物活性组分(BAC)耗-生氧与海洋环流输送增减氧过程是夏季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跃层强度年际变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2001年后,表层月海气氧通量年际变化由氧汇分布为主转变为氧源分布,表层溶解氧含量增大以及生物活性组分生氧作用增强年际变化是这种转变的原因.北黄海夏季断面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空间分布相似性较低,夏季断面年平均温度、盐度以及沉积物需氧、风生环流是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物活性组分耗-生氧过程是断面各层月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变化是次要因素.由于断面水体低氧幅度与贫氧面积显著线性增大,与30多年前比较,黄海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场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与时间形态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