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5篇
  免费   661篇
  国内免费   622篇
测绘学   891篇
大气科学   447篇
地球物理   1203篇
地质学   1343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341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山东东营凹陷渐新统东营组的天文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定东营凹陷牛38、郝科1和利1等3口井东营组进行天文地层研究。以牛38井沙河街组一段顶界31.8Ma作为东营组底界年龄,得到3口井各段的年龄平均值为:东二段底28.406Ma,东一段底25.385Ma和顶界24.467Ma。东营组底界(31.829Ma)大致相当于"中国区域地层表"提出的32Ma的渐新统底年龄,但是与"国际地层表"提出的渐新世鲁培尔阶底界(33.9Ma)相差1.9Myr。东三段底界、顶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829Ma、28.406Ma大致可与中国的乌兰布拉格阶或国际的鲁培尔阶中上部相当;东二段底界至东一段顶界的平均年龄大致相当于塔本布鲁克阶或夏特阶。根据东营组岩石地层与天文地层研究认为,在三角洲沉积过程中,东营组各段界线是穿时的,如东三与东二段界线的年龄相差可达1.4Myr。根据偏心率理论曲线和小波分析,夏特阶底界(28.4Ma)附近的变化可能与偏心率100ka左右理论周期的特殊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2.
考虑颗粒抗转动的砂土双轴试验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颗粒间抗转动作用是影响砂土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将蒋明镜等(2005年)提出的考虑颗粒抗转动作用的颗粒接触模型植入PFC2D中,对砂土双轴试验进行了模拟,研究颗粒抗转动作用对砂土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颗粒抗转动对砂土力学行为影响显著。抗转作用越强,砂土强度越高;抗转系数为0.4时,松砂亦出现软化及剪胀现象。抗转动作用对孔隙比及配位数变化趋势影响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83.
张青波  李世海  冯春  王杰 《岩土力学》2013,34(8):2385-2392
针对边坡工程中岩土体连续-非连续渐进破坏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变形体离散元方法(DEM)。与传统有限单元法(FEM)不同,弹簧元法(SEM)通过构建一组广义弹簧系统描述单元的力学行为。弹簧元法中的一个广义弹簧可以具有多个方向的刚度系数,确定广义弹簧系统的构造形式及其各刚度系数表达式是弹簧元法的核心。以三角形单元为例,介绍平面弹簧元的基本理论。对任何二维正交广义弹簧系统,通过定义广义弹簧变形与单元应变之间的关系,直接对比单元的应变能与弹簧系统的弹性势能即可得到广义弹簧刚度系数的表达形式。定义泊松刚度系数和纯剪刚度系数两个系统参数,描述正交广义弹簧之间的联系。对任意泊松比的材料,该方法都可准确地描述泊松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传统有限元法一致。该方法不需要求得有限元单元刚度矩阵的具体形式,具有直接方便、物理意义明确的优点,应用该方法给出任意4节点单元弹簧系统的构造形式及其各刚度系数的表达式。基于SEM的可变形块体离散元法,用弹簧元中的广义弹簧求解块体变形,用离散元中的接触弹簧计算块体间作用力,在单元节点的控制方程中实现弹簧元-离散元耦合计算,通过接触弹簧的状态实现材料由连续到非连续的破坏过程。在基于连续介质离散元法(CDEM)程序的基础上实现弹簧元-离散元耦合程序,应用耦合程序计算均质土坡在重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基覆边坡在重力作用下的破坏,初步证明该方法用于边坡变形渐进破坏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4.
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博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码以及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的绿松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绿松石,保留了磷灰石六边形的形态特征。XRD~U试的特征谱线d值为36745~36748(111)、29008~29025(123)、34247~34293(2101、32709~32781(113)、61626~61781(011)3020130~20162(301),与绿松石的标准衍射谱线基本致。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510~3465cm。间的谱带归属绿松石0(OH)的伸缩振动,3300~307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Nu(M-H。O)伸缩振动,1210-1012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3口O。)ira缩振动,在838cm。附近的吸收谱带归属为绿松石6(OH)弯曲振动,655-48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4(P04)弯曲振动。拉曼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466cm’附近的尖锐拉曼谱峰归属于绿松石(OH)基团的伸缩振动所致,宽缓的拉曼谱峰3281cm’~03078cm’归属于绿松石中水合络离子的伸缩振动,798cm’谱峰则是由于OH的弯曲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85.
1942年,Hartley在傅立叶变换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Hartley变换,Hartley变换(HT)是一种实数域内的变换,比傅立叶变换(FT)至少减少一半的空间和时间.本文介绍了Hartley变换在地震波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强震数据转换、地震动模拟中的变换问题,举例说明了Hartley变换在节约计算空间和提高计算效率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6.
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晓霞  杨贵名  董旭光  李峰  马杰 《气象》2005,31(5):55-58
应用1960~2001年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包括非测站资料)两种资料,对山东省降雹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分析了山东省两种降雹资料气候图的相似离度。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降雹比测站降雹明显偏多,但时间和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相似度在86%%以上,应用测站降雹资料制作的气候图具有86%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7.
介绍了小波变换的上升方案,使用上升方案实现了CDF(Cohen-Daubech ies-Feauwell)(2,2)双正交小波。与传统小波变换相比,基于上升方案的小波变换具有构造简单、运算方便的特点,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构造新的小波。在传统小波图像融合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通用的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在基于子带的融合过程中体现了高频信息的竞争以及低频信息的协同。这既考虑了如何克服因为待融合影像不同的成像方式带来的块效应,又能方便地根据用户需要改善影像融合质量。  相似文献   
88.
雷达视线受施工机械等的间断遮挡导致部分影像产生相位奇异值,从而造成解缠错误及误差传递,简单的相关影像处理难以识别受遮挡影像。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方法,通过对地基SAR PS点时序相位特征进行分析,将遮挡影像识别转化为粗差探测问题;由PS点相位序列与影像位置关系,根据测区PS点相位序列的奇异点集合得到受遮挡影像集;最后将受遮挡影像剔除后得到的地基SAR监测结果与精密全站仪、水准与游标卡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用于受遮挡影像的识别是可行的,解决了地基SAR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影像遮挡带来的测量数据含有粗差的问题,提高了监测区域伪影像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89.
根据Gibson得到的固相坐标z下的非线性固结控制方程,运用Laplace变换求解了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单层饱水欠固结地基一维非线性变形问题;通过Laplace逆变换,求得单层饱水欠固结地基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一维非线性固结解。结合单层地基在几种常见荷载作用下固结变形的算例,对解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任意变荷载作用下单层饱和软粘土欠固结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的特性,得到了一些可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90.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