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8口井53块样品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测盐系统分析,并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确定了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藏曾发生过2期4个幕次的油气运聚事件,即:海西晚期的早成藏阶段,其可进一步划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距今309.40~289.20 Ma)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距今262.90~241.20 Ma)2个幕次;喜马拉雅晚期的晚成藏阶段,主要以高成熟油充注及天然气成藏为主,其可划分为新近纪晚期(距今6.31~4.17 Ma)和第四纪早期(距今2.31~1.62 Ma)2个幕次。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认为,2期油气运聚事件分别受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控制,印支—燕山期构造抬升中止了烃源岩演化,形成了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个重要的油气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652.
针对鄂尔多斯受荒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结合生态保护工程在本地区实施状况,该文以2001—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中国1∶100 000沙地分布数据集,结合线性趋势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各沙地类型植被恢复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方面初步分析植被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鄂尔多斯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总体呈改善趋势,不同沙地类型植被覆盖也都呈增加趋势,且呈增加趋势的植被覆盖面积远大于呈减少趋势的植被覆盖面积。鄂尔多斯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和气候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降水量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植被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3.
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测试技术,对同生、成岩及成岩期后不同阶段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不同古地理位置碳酸盐成分的三种变化情况,即Mg/Ca比值①由高到低,②一直保持很高,成岩期后降低,和③由低到高,反映了不同层段从沉积到成岩直至成岩期后水体或孔隙流体盐度的三种变化历程,进而确定了该凹陷中心区域烃源岩成岩过程中处于高盐度介质环境中,对于分析该区油气生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其它地区的类似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54.
对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草甸、旱田和退耕地的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及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QSRB)均为10—30cm深度土壤高于0~10cm深度,且相同深度水平下,QSRB旱田〉QSR退耕地〉QSRB小叶章草甸;草甸沼泽土土壤pH、Eh随着湿地开垦及恢复过程,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均与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存在线性关系;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最低,而秋季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55.
It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Au-Ag polymetallic deposits both in metallogenic theory and in ore-searching practice. In terms of a large wealth of the isotopic statistics data from Indosinian-Yanshanian endogenic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Hebei (generally referring to the areas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hang Mountains and northern Hebei, the same below) ,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which had migrated through plumes to the Earth surface while ex-perienced multi-stage evolution and then emplaced progressively in favorable structural loci to form ores. Their isotope data show that 559 sulfur isotopic data from 40 ore deposits are, for the most part, within the range of -5‰ -5‰, with a high degree of homogeniz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sulfur is derived mainly from magma; 200 lead isotope data from 37 ore deposit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principally of mantle source though some crust-source ma-terial was involved; 96 oxygen, hyd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from 34 ore deposits illustr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dominated by magmatic water while other sources of water would be involved. It may therefore be seen that the formation of endogenic deposit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trata .  相似文献   
656.
查玲珑  徐宗恒  张宇 《第四纪研究》2022,42(6):1643-1654

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是很好的地质记录体,是古气候和古环境很好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普遍、常用且重要的解析指标,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以云南省永胜县下院滑坡堰塞湖沉积物10.5 m厚的剖面为研究对象,从顶至底共取得15层样品,对样品采用5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以后用Mastersizer 2000粒度仪对其粒度进行测量,对75个样品测试结果从粒度频率、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分析等参数来分析不同前处理对粒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随前处理方法不同而不同,但均呈单峰形态,沉积物颗粒物质来源单一,非多物源沉积;加分散剂会使部分样品分选系数小幅增大,但对平均粒径、偏度、峰度均没有明显影响,表明采用超声波振荡也可以有好的分散效果;在本研究低有机质含量的堰塞湖沉积物中采用过氧化氢(H2O2)对有机质进行去除不会对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产生显著影响;盐酸对粒度特征影响最为明显,特别是对于细粒沉积物,会使粒度整体变粗,20~50 μm粒组颗粒含量大幅增加,使所有粘土质粉砂皆转为粉砂;添加盐酸会使分选系数减小,分选性变好;对低偏度的沉积物使其偏度增加,对高偏度沉积物则使其偏度减小;对低峰度沉积物使其峰度增加。结合矿物分析结果和其他粒度参数分析可知,受不同前处理方法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成土条件形成的土样颗粒特征不同,需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不同沉积物样品进行前处理,本研究中建议采用C方法对滑坡堰塞湖沉积物进行前处理。

  相似文献   
657.
根据黄海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目标场提取、任意水平方向 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得到各种有关断裂的信息.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地 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是一组“X”型交叉断裂而不仅仅是一条NW向延 伸的断裂,并提出了有关的地球物理证据.经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黄海 东西两侧在地球物理场面貌、断裂分布特点与规模上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由于该断裂带 的存在,致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活动所产生的应力对黄海东西两侧的影响不一致,因而产生 了黄海西部重力异常等值线凌乱、密集、断裂密布但规模相对东部较小的现象.认为黄海中 央断裂带受扬子块体向中朝块体嵌入过程的影响,形成一组近SN向为锐角的“X”断裂带 ,但该断裂带具有明显多期活动的迹象,不仅与特提斯体制下块体碰撞、俯冲作用有关,也 与后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聚敛、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58.
不同CO2浓度处理对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月明  王春乙  温民 《气象》1996,22(2):7-11
利用OCT-1型开顶式气室进行不同的CO2浓度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诊断试验。结果表明,不同CO2浓度处理对冬小麦的发育期、生物量、叶面积、产量、产品质量、种子发芽率以及粘虫等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59.
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土力学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泉忠  郭菁  王钰  彭璨 《中国岩溶》2013,32(3):287-291
以黔中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紧实度随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总体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大,在0-35 cm内受不同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土壤内摩擦角φ在0-50 cm土层内,呈“S”形变化,受母质影响显著,三种不同土壤利用方式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地、灌草地、坡耕地土壤在垂直剖面上都存在着上松下紧的状况,在0-20 cm内,坡耕地土壤紧实度均小于林地和灌草地,20 cm以下坡耕地和灌草地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但均大于林地,三者均保持着不断增大的趋势。研究表明:植被生长对于改善土壤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通过加强植被保护与管理和调整坡耕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力学性能,防治土壤侵蚀和控制石漠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60.
赵悦伊  刘洋  刘财  冯晅 《世界地质》2012,31(2):399-405
在海上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反射多次波和散射多次波同时存在于地震资料中。由于散射多次波相对于反射多次波的能量弱,且具有时空非稳态特征,难以在常规SRME 方法中去除,影响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工作。将含有这两种多次波的地震数据进行分离并分别做SRME 多次波预测,通过自适应衰减方法有效地匹配不同类型多次波,尤其是非稳态的散射多次波。通过sigsbee2B 模型的试算,经对比理想无多次波影响的地震数据资料,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同时消除反射多次波和差异散射多次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