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1篇
  免费   1658篇
  国内免费   1233篇
测绘学   348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594篇
地质学   3693篇
海洋学   52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在全球不同海域的船载GNSS进出港数据,以事后动态处理技术(PPK)的坐标计算值为评价基准,分析了Veripos星站差分系统和事后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位置服务精度。结果表明,Veripos与PPP在低动态下的平面与高程位置服务精度可优于6.2 cm和14.9 cm,在常规动态下平均精度优于20 cm;PPP与Veripos坐标分量平均互差小于15 cm,标准差小于23 cm,在深远海调查中PPP技术可作为星站差分系统的有效补充和特殊情况下的位置服务替代。  相似文献   
992.
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WRF预报场的风场、温度、气压进行预报订正.采用ERA5作为真值,与原始WRF预报相比,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将预报结果整体均方根误差降低44%以上,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预报结果整体均方根误差降低34%以上.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实验得到不同输入特征...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现有深水连接器连接性能研究中力学分析建模不准确,且缺乏抗弯抗扭能力分析的问题,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深水连接器进行三维模型动态仿真分析,对连接器的受力、密封性能以及在实际工程需求中不同内压下的抗弯及抗扭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安装及生产两种工况下,深水连接器各部件除密封环外受力均满足其强度设计要求,密封环接触表面发生合理塑性变形,满足密封要求;随着内压的增加,深水连接器的抗弯能力逐渐下降,抗扭能力则呈现增加的趋势;极限弯矩分别在0 MPa与35 MPa内压下的判定依据为密封失效,在14 MPa与52 MPa内压下的判定依据为下毂座屈服,而极限扭矩在不同内压下的判定依据均为密封失效。  相似文献   
994.
细粒迁移机制是理解砂砾土渗流侵蚀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对研究砂砾土斜坡雨水侵蚀过程的细观致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运移模式及运移状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并不清晰,不同物理水力条件下的细粒运动类型有所不同。为掌握砂砾土侵蚀过程中细粒的整体运动类型及其发生改变的临界条件,采用可视圆柱入渗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细粒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机理。结果表明:(1)细粒迁移受级配和水力梯度影响显著,而受初始孔隙率影响不显著,且级配的影响大于水力梯度;(2)水力作用下细粒整体运动状态可分为沉积和滤通2种模式,内部结构不稳定的砂砾土细粒运动处于滤通状态,内部结构稳定和稳定性过渡型砂砾土随水力梯度升高细粒的运动状态从整体沉积转变为整体滤通;(3)细粒运动状态在粒径比和水力梯度共同作用下存在明显界限,最终得到细粒沉积-滤通转变的临界条件为$ i = 3.4 - $$ 0.12{{text{e}}^{left( {{D_{15}}/{d_{85}}} right)/1.5}} $。研究可为砂砾土斜坡渗蚀失稳防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关于砂质潮间带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速率、海水再循环速率及相应比例随潮位的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厦门湾某砂质潮滩为例,对地下水渗出面的盐度进行实地动态监测,采用变密度流数值模拟技术,对潮间带地下水盐度变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以此反演潮间带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研究结果显示:(1)潮间带不同位置地下水盐度随潮汐发生不同规律的变化,通过数值模型估算出典型剖面海底地下水排泄量为17.47 m3/(m·d),其中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为3.19 m3/(m·d),占海底地下水排泄总量的18.26%,海水再循环量为14.28 m3/(m·d),占海底地下水排泄总量的81.74%,处于主导地位;(2)潮汐作用下,海水入渗与海底地下水排泄交替发生,落潮阶段发生交替的时间略早于平潮位,涨潮阶段发生交替的时间略晚于平潮位,海水入渗速率与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达到峰值时刻分别早于潮位达到高潮和低潮时刻,整个潮汐周期内(从高潮时刻到下一个高潮时刻)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比例逐渐增大;(3)潮间带地下水盐度的变化可间接反映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的变化,与其他研究相比,该典型剖面的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占海底地下水排泄总量比例相对较高,显示潮间带存在着大量海底地下淡水排泄;(4)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内陆水头对海底地下淡水排泄量及盐度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可为海岸带地下水开发利用和滨海环境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张旭  盛建龙  叶祖洋  周新 《岩土力学》2024,45(3):878-884
为探究裂隙网络含自由面的稳定渗流特性,设计可视化的二维裂隙网络渗流试验装置,通过调节裂隙网络模型的上、下游水头开展一系列裂隙网络渗流试验,依次记录自由面水头高度和渗流流量大小;同时基于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Darcy接口,建立等比例二维裂隙网络数值模型,复现试验工况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对比发现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这验证了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自由面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上、下游水头高度及二者高度差:渗流水力梯度越大,自由面位置的下降越快;渗流水力梯度相同的水力条件,上、下游水头越高,形成的自由面水头越高,自由面降落曲线也越陡。其中,若上、下游水头高度不处于近似的水平,二者对于自由面位置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自由面变化的基本规律符合Dupuit公式的表述。稳定渗流的水力梯度与平均流量仅在流量较小时符合线性相关,随着水力梯度的增加,二者关系呈现明显的非线性。  相似文献   
997.
998.
The deep Lower Jurassic Ahe Formation (J1a) in the Dibei–Tuzi area of the Kuqa Depression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explored because of the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style. The J1a fractures in this area were mainly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A backward thrust structure (BTS) is favorable for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bably because natural fractures are mo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a thick competent layer. The opposing thrust structure (OTS) was strongly compressed, and the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e thick competent layer around the fault were more intense. The vertical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thick competent layers of an imbricate-thrust structure (ITS) differs from that of BTS and OTS. The intensity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ITS anticline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BTS. Fracture density in monoclinic strata in a ITS is controlled by faulting. Overall, the structural style controls the configuration of faults and anticlines, and the stress on the competent layers,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s deep gas reservoir fractures. The enrichment of deep tight sandstone gas is likely controlled by two closely spaced faults and a fault-related anticline.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为了识别煤系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的关键地质构造,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为研究对象,依托前人研究结果、区块地质资料、地震以及测井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地质构造识别模型,用于预测构造火山活动等事件,以分析矿床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

方法

首先,基于叠后地震资料,利用平面波破坏滤波器技术实现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提取小尺度关键地质信息;其次,利用知识图谱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开展属性优选,获得方差、瞬时频率和均方根振幅等反映构造特征的优势属性。以研究区三维地震属性体作为训练样本,基于知识图谱建立映射标签,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提出了U-Net多属性融合模型。该模型以三通道地震属性作为输入,地下关键地质构造(如断层或火山通道)作为输出,进而构建关键地质构造智能化识别方法。

结果和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建立的U-Net网络,在煤系金属矿床关键地质构造识别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可直观刻画关键地质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降低断层解释人为不确定性,为煤系金属矿床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锂资源的分布具有卤水型与硬岩型相伴相随、若即若离的特点.\"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在多年三稀金属矿产找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锂矿的形成与\"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成矿潜力,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旋回成矿谱系.锂的\"深循环\",一是锂深度参与成岩成矿的物质循环;二是需要一个\"圈闭\"的构造背景将锂\"捕获\"以避免其过度分散,锂从开始加入到岩浆与最终定位的深度之差,是硬岩型锂矿成矿的关键之一,压差越大越有利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大量锂矿实例显示锂的物质循环是\"内外生一体化\"的统一过程,高海拔地区(山上)的含锂地质体(花岗岩类甚至直接就是含锂矿床)经风化剥蚀之后,可能成为沉积型锂矿的物质来源之一;而富含锂的沉积岩经过埋藏、变质、深熔也可以形成含锂的岩浆岩、伟晶岩.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扎布耶盆地及东部的江汉盆地、吉泰盆地、周田盆地等大小不一的盆地均含锂,而其周边造山带中也不同程度发育硬岩型锂矿,这就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是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锂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甲基卡、可尔因、阿尔金、幕阜山等锂矿矿集区的找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