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0篇
  免费   1047篇
  国内免费   939篇
测绘学   965篇
大气科学   912篇
地球物理   2148篇
地质学   1580篇
海洋学   737篇
天文学   251篇
综合类   561篇
自然地理   7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2 毫秒
981.
1950~2000年黄河入海水沙的逐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5 0~ 2 0 0 0年的 5 1年黄河经利津水文站入海的逐日水沙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展示了黄河入海水沙的极端情况 ,如洪峰和沙峰等逐渐变少到消失的过程及逐日入海水沙量的变化规律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在黄河年均入海水沙锐减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日均流量 <5 0 0m3 /s的天数增加到了是 2 0世纪 5 0年代的 3倍多 ;>2 0 0 0m3 /s的洪季流量由初期频发至 1997年消失 ;>40 0 0m3 /s的洪峰流量自 1989年以后消失 ;>60 0 0m3 /s的洪峰流量从 1986年就不再发生。 >5 0 0t/s的日均输沙率 (4 3 .2× 10 6t/d的沙峰 )都出现在 1989年以前 ;>70 0t/s的日均输沙率 (60 .5× 10 6t/d的沙峰 )出现在 1977年以前 ;含沙量 >80kg/m3 的历时和可能产生异重流的含沙量天数都逐步减少。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基本不存在大洪灾及由沙峰造成的河口河道快速堆积而使河流改道现象 ,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除降雨外主要为流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及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运用等 ,黄河入海水沙的这种锐减及水沙峰的极端情况都会对河口演变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2.
研究了一类线性关联滞后广义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综合问题.首先根据系统的结构和控制输入的特定形式,引入了1种新的受限系统等价分解形式,把每个子系统分解成2个低维的动态子系统:1个是不带控制项的线性关联微分差分系统,另1个是带有控制项的线性关联差分系统.然后设计了带有积分动态补偿器的切换函数, 给出了滑动模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设计了可以保证系统的解的轨迹到达切换流形的多层分散变结构控制.这种控制对物理上分散等类型的线性关联滞后广义系统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983.
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on samples from a typical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o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leistocen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The coarse‐grained fraction, i.e. the weight percentage > 30 μm of the bulk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s used as a sensitive proxy index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On the basis of an absolute time‐scale, time‐series variations of this proxy show that winter monsoon strengths varied on millennial time‐scales during the periods 145–165, 240–280, 320–350, 390–440, 600–640, 860–890, 900–930 and 1330–1400 kyr BP. The wavelength of these climatic oscillations varied between 1.89 and 4.0 kyr, as is shown by spectral analysis using the multitaper method. Alth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high frequencies also can arise from measurement errors in the grain‐size analysis, the frequencies prove to be sufficiently stable when the spectral analysis is repeated with a different number of tapers. For the time being, we do not correlate these climatic oscillations with palaeoclimatic records in the North Atlantic deep‐sea sediments because both time‐scales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Our data, however, certainly demonstrate that millennial‐scal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variations in the last 1.4 million years can be detected from terrestrial loess record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4.
关于干旱监测评估指标的一种新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庞万才  周晋隆  王桂芝 《气象》2005,31(10):32-34
从有效降水过程观点入手,针对降水过程次数、降水过程总量,尤其是降水过程的时间分布结构和效能,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旱指数式。该结果在干旱研究分析、监测评估业务和决策服务中都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8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runoff from the On-Cheon Stream watershed in Pusan, Korea. This watershed has been experiencing considerable urbanization since the 1960s. There are two gauging stations in the watershed. For one of the stations there are recent flow data and for the other flow data were observed in the past. A linear reservoir model was chosen and runoff was analysed for several flood events. The linear reservoir model has been found to generate flood hydrographs accurately for both gauging stations,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the study area has also been established. Using two methods of computing effective rainfall or rainfall excess (ϕ-index and constant percentage method), the results of runoff analys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ϕ-index method yielded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stant percentage method. A comparison of hydrographs observed in the pas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t the Ie-Sup bridge site revealed that the peak discharge increased and the mean lag time of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owing to urbaniz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quantitatively.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6.
熊勇  罗强  张良  蒋良潍  朱江江 《岩土力学》2018,39(3):863-871
变形稳定标准和分级加载制度是影响K30试验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与加载进程中填土的变形时间效应状态密切相关。开展了3组最优含水率下压实系数K分别为0.90、0.95和1.00填土模型的小型平板载荷试验,获得了不同荷载作用下填土变形时程曲线和弹塑性变形数据,讨论了在K30试验加载进程中填土变形状态的变化及其对加载稳定时间的影响。试验表明:良好压实的粉质黏土填料,在K30试验进程中的变形以弹性为主,处于缓慢收敛状态,随着加载级数增加,塑性变形比例逐渐增大,变形时间效应呈现出由微弱进入明显状态的演化趋势,变形1.25 mm对应于缓慢收敛中的微弱时间效应亚状态;“变形速率不超过0.01 mm/min”变形稳定标准分级加载时间随时间效应指数呈加速增长规律,能在保证试验精度的基础上提高试验效率;以最大荷载下填土变形时间效应不应超过显著状态、变形量不小于1.25 mm为约束条件,针对5级加载、0.04 MPa荷载增量的加载制度,可得K30试验的适宜范围为60~160 MPa/m。  相似文献   
987.
为探究硫酸盐渍土在含水率递减下的盐胀特性,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在室内开展了11组含水率单次递减下的盐胀试验,共历时2 868 h。结果表明:在含水率单次递减下硫酸盐渍土的起胀含盐量约为1.2%。含盐量<1.2%时,土体干缩,干缩量与含盐量近似呈下凸的二次抛物线规律,且干缩峰值含盐量约为0.5%;含盐量≥1.2%时,土体膨胀,且盐胀率与含盐量近似呈线性增大规律。盐胀敏感含水率区间受含盐量影响很小,含盐量从1.5%增至4.0%,盐胀敏感含水率区间基本稳定。此外,含水率递减速率与含盐量呈负相关规律,同一含盐量的硫酸盐渍土,其含水率的递减速率随含水率的降低亦减慢。基于以上试验结果,进一步开展了4组单次降温下的盐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含盐量升高时,起胀温度区间逐渐升高,盐胀敏感温度区间的区间范围逐渐扩大。单次降温下的盐胀率均高于含水率单次递减下的盐胀率,且随着含盐量的升高两试验条件下的盐胀率差值趋于一常数。研究结果对西北地区高含盐量的残余型硫酸盐渍土地基的盐胀性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曹帅  宋卫东  薛改利 《岩土力学》2018,39(Z1):341-347
为探究不同充填间隔时间(FTS)和料浆浓度对胶结充填体长期强度影响机制,配制70%、72%、75%三个浓度、充填间隔时间为12、24、36、48 h的两分层胶结充填体试件,开展单轴抗压强度(UCS)试验并探究其力学特性及其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1)胶结充填体峰值抗压强度随充填间隔时间增大而呈递减趋势,充填间隔时间一定时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随料浆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峰值抗压强度与充填间隔时间呈多项式函数规律;(2)胶结充填体试件加载过程中表现为压密阶段、线弹性阶段、裂纹扩展阶段和破坏发展4个阶段,随充填间隔时间延长,胶结充填体的破坏形式可能表现为张拉破坏–拉剪破坏过渡–拉剪混合破坏的损伤模式。研究结论能够为后期充填体强度设计和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89.
长江三角洲地区TZK3孔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TZK3孔的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及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长江贯通的时限。古地磁结果表明:96.7 m、263.3 m、603.75 m分别对应B/M界线、M/G界线、晚上新世/早上新世的界线(3.58 Ma)。锆石年龄谱系数据显示,TZK3孔的U-Pb锆石年龄主要分为5组:100~300 Ma,400~500 Ma,700~850 Ma,1800~2000 Ma,2400~2600 Ma。其中3.7 Ma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以白垩纪(100~150 Ma)为主,物质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火山盆地,为近源沉积。TZK3孔3.04 Ma以来,锆石年龄谱变得复杂且主峰相对较多,表明物源区更广且加入了远源的成分。3.04 Ma的锆石年龄谱中开始出现峨眉山玄武岩年龄段(251~260 Ma)的锆石,表明在此时期长江上游的物质就已到达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即长江贯通的时限为3.04~3.7 Ma。   相似文献   
990.
与时间域偏移方法比较,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能够适应剧烈横向速度变化、陡倾角反射的地震资料。本文通过研究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成像原理,首先建立初始速度模型;然后在初始速度模型中加入了目标地质体--盐丘作为层位,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优化,在层位的约束下通过多次迭代计算,对优化前后的两个速度模型求取旅行时差更新初始速度模型;最后利用更新后的初始速度模型进行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成像。叠前时间偏移和模型约束下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显示,后者成像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