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3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973篇
测绘学   1024篇
大气科学   944篇
地球物理   2217篇
地质学   1671篇
海洋学   762篇
天文学   251篇
综合类   561篇
自然地理   71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from the Web and many other sources. Such an information deluge presents a challenge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to identify useful information items to complete particular tasks in hand. Information value theory (IVT) from econom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on this issue. However, existing IVT studies often focus on monetary values, while ign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properties which ca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everyday task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ask-oriented information value measurement. This framework integrates IVT with the space-time prism from time geography and measur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its impact on an individual’s space-time prisms and its capability of improving task planning. We develop and formalize this framework by extending the utility function from space-time accessibility studies and elaborate it using a simplified example from time geography. We conduct a simulation on a real-worl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using the proposed framework. Our research could be applied to improving information display on small-screen mobile devices (e.g., smartwatches) by assigning priorities to different information items.  相似文献   
62.
The dehydration melting of the natural rock at high pressure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ing the magma formation in the earth’s interior. Since the 1970s, a lot of geological scientists have paid more atten- tion to the dehydration melting of the natural rock[1―5]. Previous experiments of dehydration melting and observations of fieldwork argued that the dehy- dration melting of the rock wa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fashion for the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rock[6―12]. The genesis of most …  相似文献   
63.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64.
A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is proposed to approximate a nonlinear system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mposed by an elliptic subsystem for the pressure–velocity and a transport equation (convection–diffusion) for the concentration, which models the incompressible miscible displacement of one fluid by another in a rigid porous media. The pressure is approximated by the classical Galerkin method and the velocity is calculated by a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T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obtained by a Galerkin/least-squares space–time (GLS/ST) finite element method. A numerical analysis is developed for the concentration approximation. Then, stability, convergence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confirming the a priori error estimates.  相似文献   
65.
基于源波场重建与波场分解的逆时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晨  王德利 《世界地质》2012,31(4):803-812
逆时偏移以其高精度、适于强变速地质体和不受反射层倾角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处理盐丘、高陡倾角反射层和推覆构造等复杂地质体的标准成像手段。然而,其成像条件需要具有同一时间上的源波场与检波点波场,这在大规模数据上会导致存储的不足与I /O 时间过长。这种成像条件也会在波场传播路径上产生假象。鉴于此,提出了一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逆时偏移方案。对于存储与I / O 问题,用源波场重建技术来使源波场与检波点波场在时间上同步,即在源波场正演过程中,仅需存储成像区域边界的波场和最后两层时间的波场作为源波场重建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从而大幅度节约存储与I /O。对于假象问题,利用上下左右行波分解成像条件与Laplace 滤波技术结合,以达到去除假象的目的。经测试,该方案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其意义在于改进了逆时偏移去假象的方案,使其可以有效地对复杂地质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成像,并通过源波场重建技术来减少实现逆时偏移所需要的存储与I /O 时间。  相似文献   
66.
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实时变形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 RTK技术、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和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实时跟踪监测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稳定到产生破坏的全部过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RTK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等技术参数,即在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步观测到的卫星数在7颗以上且RTK系统的数据链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就能分别控制在15mm和20mm以内。研究结果表明,RTK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用于滑坡灾害的动态实时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67.
对近海海域进行地壳速度结构高精度成像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近海地震活动、深部孕震构造条件,揭示海域构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模式,为海域地震区划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支撑。在海底节点观测系统中,由于海底、海平面等强波阻抗差界面的存在,台站记录了较多强能量的后续震相。与初至震相相比,后续震相在地球内部来回反射,传播路径长、携带构造信息多,充分利用后续震相有望获得高精度的地下构造成像结果。逆时偏移是勘探地球物理中精度较高的成像方法之一,且易于实现。将逆时偏移算法引入海底节点初至震相和后续震相成像,采用常规逆时偏移对反射震相进行偏移,对上行一阶海底震相、上行一阶后续震相成像均进行镜像法逆时偏移,通过修改逆时偏移框架,实现初至震相的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逆时偏移能够有效对反射震相进行地下偏移归位;采用镜像法逆时偏移对上行一阶海底震相、上行一阶自由表面震相进行成像,能够有效增大成像范围;修改逆时偏移框架,初至震相能够对断层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8.
69.
库车坳陷复杂高陡构造地震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主要取决于叠前地震数据品质、偏移速度可靠性和偏移算子成像精度. 库车坳陷异常复杂的近地表条件导致极低信噪比的地震采集数据. 该区逆冲推覆高陡构造刺穿盐体大面积分布, 盐层厚度变化大、顶底面形态复杂, 盐下断裂带破碎、小断块发育, 形成异常复杂的地震成像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三个关键环节:(1)精细的叠前地震预处理研究: 根据该区地震地质复杂性和地震资料特征, 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和技术组合从振幅与时移的大、中、小尺度变化三个层次来解决资料信噪比问题, 重建深部反射信号; (2)三级偏移速度分析研究:利用库车坳陷盐刺穿逆冲推覆构造建模理论及变速成图配套技术解决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时深转换问题,利用井约束低频速度地震迭代反演技术解决连井层速度场与偏移速度场的融合问题,实现从DMO速度分析、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的有机衔接,建立拓扑结构相对保持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3)基于退化Fourier偏移算子的半解析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研究, 极大地改善了地震偏移过程中高波数波的成像问题.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北、博孜、却勒、西秋4和西秋10等复杂高陡构造的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0.
碳酸氢钠(NaHCO_3)俗称小苏打,其产品质量取决于颗粒的大小,晶体的形貌和样品的纯度等诸多因素。本论文基于连续稳态MSMPR结晶器原理,研究了不同停留时间下,碳酸氢钠从碳酸钠溶液中冷却结晶过程动力学。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NaHCO_3的结晶动力学操作模型。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随停留时间的增加,NaHCO_3过饱和度降低,晶体生长速率和成核速率均减小,相应的平均粒径增加,细颗粒含量减小;适当延长停留时间是制取高品质小苏打产品的有效途径。冷却结晶过程可有效增加小苏打产量,小苏打收率维持在55%左右。此外,一定Na_2CO_3存在下冷却结晶碳酸氢钠晶体形态由细长的针状变为规整的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