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0篇
  免费   1047篇
  国内免费   939篇
测绘学   965篇
大气科学   912篇
地球物理   2148篇
地质学   1580篇
海洋学   737篇
天文学   251篇
综合类   561篇
自然地理   7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一种层析成像的正演和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层析成像的正演和反演方法,首先对求解区作网络划分,由给定的正演速度模型在网格点上双线性插值,获得整个网格节点的速度分布,然后,对波阵面作一近似,在此基础上,用最小走时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完成正演,反演则是通过正演的方法实现的,理论模型算例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52.
本文采用空间扫描方法 ,按选区和时段做震级—频度统计 ,计算年平均地震数。通过比较与分析 ,得出三点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453.
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时深转换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深转换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提高勘探精度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时深转换方法及时深转换速度的求取,并分别用实例加以说明,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54.
基于MEM1谱分析的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栋  朱元甡 《水文》2002,22(2):19-23
水文时间序列的隐含周期(本文将简单周期、复合周期及近似周期等统称为隐含周期)的识别、判定是一个重要而又较为困难的问题,相对成熟和有效的做法是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建立在最大熵原理(POME)基础之上的MEM1谱分析,克服了传统谱分析方法的诸多不足,具有频谱光滑、分辨率高等独特优势。为此,以黄河花园口(秦厂)测站年径流系列、月径流系列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的研究为例,探讨了MEM1谱分析在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5.
人工夹层的抑制水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夹层在油田开发的堵水防水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研究底水突入油井的机理出发 ,分析了底水上窜绕过人工夹层的过程。讨论了K H Coat的底水流模型 ,对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进行了计算 ,分析了夹层所在的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 :人工夹层处于油水界面之上对底水锥进能有效的抑制 ,使开采效果得到提高 ;夹层半径越大 ,水侵量的减小越多 ,夹层的有效作用时间越长 ;人工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最后给出了带夹层底水油藏水侵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56.
水稻时域散射特征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邵芸  郭华东  范湘涛  刘浩 《遥感学报》2001,5(5):340-345
通过对肇庆试验区1996年和1997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模式雷达卫星(RADAR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直接提取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结合实地测量水稻的生长结构参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周期(从80天到120-125天)4种类型水稻的时域散射特性。利用1997年4月至7月获取的7景标准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试验区内三个县和两个行政区共5000km^2面积范围内的作物进行分类和水稻产量预估算,水稻类型分类及面积量算精度达91%。结果表明:利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水稻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需要水稻生长期间三个时相的数据,即插秧期、抽穗期、收割前期。若能够获得多参数雷达图像,可以用插秧期和收割前期的两个时相图像来代替上述的三个时相图像同样可以达到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的效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多时相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南方水稻长势监测及估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457.
频谱分析在周期拟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时间序列数据处理中常碰到确定性信息的提取。确定性信息包含趋势项和周期项。拟合周期项需要知道频率,利用频谱分析则可准确地捕捉频率,从而获得良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58.
海洋风暴形成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 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 ,研究了海洋风暴 (爆发性气旋 )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一幅爆发性发展的物理图像。结果表明 ,在冷季大气特别是日本以东洋面上大气特有的热力气候背景下 ,通过同海洋风暴过程相联系的涡动热通量 vθ的向极地输送 (- vθ· θm>0 ) ,将季节尺度的时间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旋时间尺度的涡动有效位能转换 ,是海洋风暴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转换来的具有最大贡献的涡动有效位能 ,连同具有次大贡献的积云加热制造的涡动有效位能(q3 )一起 ,通过暖异常区 (α >0 )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ω >0 )的斜压转换 (-ωα) ,促使涡动动能增长。同时 ,补充的涡动有效位能又加强了暖异常区的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进而产生积云对流活动及其潜热释放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导致涡动动能急剧增长和海洋风暴的形成。海-气潜热输送的作用是在风暴形成初期提供后来积云尺度对流活动及潜热释放的水汽潜力。研究还表明 ,海洋风暴主要发生在冷季月份 1 3 0°E以东的中高纬洋面上 ,这种对特定季节和特定海域的依赖性是大气和海洋气候背景的动力 /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9.
以大降水过程中触发高潜能量释放的天气系统为背景条件,以高潜能场为起报信息,对40个大降水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概括出阿勒泰夏季大降水过程中,高潜能场的时空变化特征,从中得出预报阿勒泰夏季大降水的新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大降水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60.
In order to extend the Tallinn temperature series backward in time, three different climate proxies were used. These were: the first day of ice break-up in Tallinn port, a proxy for the mean winter air temperature (December to March); the first day of ice break-up on the rivers in northern Estonia, a proxy for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rye harvest, a proxy for the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spring and summer (April to July). On the basis of these proxies the mean winter temperature could be extended back to the year AD 1500, and the spring and summer temperature back to 1731. The series of winter temperatures was analysed for long-term trends and variations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 the warming of the winters from about the mid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warming is especially noticeable over the latest decades. The climate from the start of the series (AD 1500) to the mid nineteenth century was in general somewhat colder, and should be recognised as a part of the Little Ice Age, though the period was intercepted by warmer winter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