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800篇
地质学   934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张永兴  徐洪 《岩土力学》2010,31(10):3058-3062
采用室内加速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砂浆受腐蚀后砂浆锚杆锚固体的锚固特性变化情况。通过对不同腐蚀阶段砂浆锚杆锚固体中锚杆-砂浆界面以及砂浆-基体界面的黏结强度及荷载-位移关系的测试及分析,得到了界面黏结特性随砂浆腐蚀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砂浆受腐蚀程度的增加,锚杆-砂浆-基体三者界面间的黏结强度均呈线性下降,锚杆-砂浆界面间剪切刚度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而砂浆-基体界面间的剪切刚度受砂浆腐蚀程度的影响不大,但界面间的化学胶着力会随砂浆腐蚀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72.
基于表面位移的公路滑坡监测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慧  李红旭  盛谦  邬凯  李志勇  岳志平 《岩土力学》2010,31(11):3671-3677
公路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但对运营期公路边坡进行长期监测并成功预警的实例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公路边坡点多、线长、规模小、缺乏详细的地质勘探资料、监测费用高、预警难度大。利用拉索触发式位移计对滑坡表面位移进行监测,精度可达1 mm,通过电信的GPRS公网实时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全程自动化,且费用低。同时,利用有限元商用软件 PLAXIS的强度折减模块和塑性分析模块对不同参数组合进行计算,在缺乏滑坡岩土体强度参数、渗透系数、土-水特征曲线等资料的情况下,建立滑坡安全系数与表面监测位移的关系, 从而通过表面位移量的变化进行阶段式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出的方法已在湘西某高速公路滑坡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973.
考虑位移效应的土压力计算理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泰华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10,31(11):3635-3639
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假定填土的内摩擦角与该点土体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进而提出挡土墙的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模式。该模式随位移变化是连续的,且能考虑墙土间的摩擦的影响。又将其与砂土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吻合较好,从而证明用该计算模式计算其主动或被动土压力是合理的。此外,根据该计算模式,导出了一种有效估算其静止土压力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74.
大型地下洞室群关键块体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泽奇  盛谦  冷先伦  朱付广 《岩土力学》2010,31(Z2):254-259
基于块体理论,针对地下厂房围岩中的关键块体,采用Newmark法进行了地震响应特征和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表明,三向地震荷载组合作用下,在块体上引起的数值较大、作用时间很短的惯性力是关键块体产生永久位移的根本原因。块体在不同烈度地震荷载作用下其响应特征不只发生量的变化,还有运动规律、模式方面的变化。研究还发现,关键块体地震响应特征与其几何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由此建立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地震稳定分析的多因素、多指标评判方法。最后考虑结构面的退化效应,研究了块体地震响应特征关于结构面强度参数的敏感性,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75.
中国西部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壳水平运动与空间重力变化的关系,得出:地壳划分的长方体在单一方向上水平位移引起的空间重力变化呈负对称分布。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的数字高程以及GPS观测速率数据,计算了中国西部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将其与卫星重力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76.
目前水电站建设多采用地下厂房,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特性是设计和施工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有限元程序,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虑多因素共同变化的影响,研究了各因素对地下洞室变形特性的影响显著程度.对各因素对洞室特征部位变形影响的显著性分别进行了排序。分析结果表明:拱顶位移受岩层厚度和洞室埋深的影响程度最大,左边墙中点位移受洞室埋深和洞室高度的影响最大.右边墙中点位移主要受洞室埋深的影响最大;洞室最大位移多发生在左边墙中点附近,受岩层厚度、洞室埋深、洞室高度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绘出了各因素对洞室特征部位位移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977.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汶川地震(Ms8.0)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沿约275km长的地表破裂带的同震滑移及其最大滑移量的确定,对认识和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滑移特征考察及其同震位移测量,发现沿映秀-北川破裂带分布南北两个滑移峰值区段,南段以深溪沟-虹口破裂段为中心,以逆冲为主伴随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6.7m,北段以北川破裂段为中心,以右旋走滑为主伴随逆冲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1~12m,南北两滑移峰值区段所代表的两次地表破裂事件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对北川段破裂带的精细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地震前后对比,在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一组获得该破裂段的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12~15m,最大垂直位移为11~12m,这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地震产生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最大斜向滑移量为14~17m,为整个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最大滑移量,是汶川地震的宏观震中。北川破裂段高角度的地震断裂、逆冲断裂面的倒转作用以及具最大滑移量的强烈变形作用是北川县城遭受到最强的地表破坏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具有走滑量和逆冲量近一致(走滑水平位移/逆冲垂直位移比值为1)的斜向逆冲作用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8.
结合沪瑞国道主干线贵州境镇胜高速公路十八合同段晴隆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曲线特征,总结归纳了滑坡深部累积位移曲线“V”型、“B”型、“r”型、“钟摆”型及“复合”型等几种,详细论述了常见的曲线特征类型及其研究意义,提出了依据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成果资料判别滑坡动态变形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979.
断裂长度与最大位移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裂最大位移与断裂迹长遵循幂律关系 :D =cLn,但幂指数n的大小有很大的变化范围。为探索幂指数n的大小和断裂机制 ,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 18组数据 ,这些数据的断裂长度具有 8个数量级的跨度。经相关分析 ,我们得到n值的大小变化于 0 5 5和 1 6 5之间 ,平均值为 1 0 839。由于走滑断裂的最大长度在其倾向方向 ,不宜与倾滑断裂一起统计 ,我们去掉一组走向滑动断裂的数据 ,幂指数平均值为 1 10 6 6。用双回归方法得到的幂指数峰值 (nd)是 1 0~ 1 1。这些结果表明断裂最大位移与断裂迹长应该是非常接近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可以用Dugdale模型加以解释。该模型认为弹塑性物质拉张裂缝端点的变形是非弹性变形。模型的适用范围是单一岩性 ,一次构造力作用。我们认为n值的大小之所以有很大的变化范围 ,有可能受到断裂迹线长度偏差的影响 ,造成长度偏差的因素包括 :不同的观察平面 ,断裂端点的分辨率 ,断裂连接作用 ,岩石力学性质变化 ,断裂多期活动等。  相似文献   
980.
In this paper, the configuration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recently developed double spherical seismic isolation (DSSI) bearing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n,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DSSI bearing due to sliding on a spherical surfa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from seismic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bearing are given, and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four span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is perform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compares the influence of three different bearing arrangement schemes on the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SSI bearing i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vertical load bearing capacity, reducing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controll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within a certain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