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968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41.
钻探岩心编录一直是地质勘探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高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岩心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编录技术。为了使获得的岩心资料能永久保存且便于使用和分析,笔者开发了钻探岩心高光谱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使用者能方便管理、查看钻探岩心数据,快速提取、分析岩心矿物的光谱特征,为后期矿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随着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兴建,钻孔灌注桩在工程中已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钻孔灌注桩的固有缺陷,例如孔底沉渣、孔壁泥浆、端阻力、侧阻力发挥不同步等,限制了其承载力的发挥并且沉降较大。由此,钻孔灌注桩压力注浆技术应运而生,并被逐渐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所以,对桩的后压浆施工工艺、受力机理等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内外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上,通过对苏通大桥Ⅱ期的试桩工程施工,详细阐述了桩端后压浆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时,利用钻孔取心及CT检测技术分析后压浆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43.
哈拉湖岩芯XRF扫描元素统计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山湖泊哈拉湖是位于季风与西风影响的交汇带的封闭深水湖泊,是区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目前对该湖的研究还较少,缺乏对沉积物中元素环境意义的系统认识。通过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用相关、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哈拉湖沉积岩芯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i、K、Si、Al、Fe、Mn等元素变化一致,相关性高,归为同一类,即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组分,反映了流域水文状况如径流量的变化。Sr、Zr元素相关性高,为赋存在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元素,根据哈拉湖实际,应为冬季湖泊冰面风力搬运,反映了湖区冬季风力强度的变化。Ca元素既与径流输入元素总体变化一致,也与Sr、Zr元素显著相关,且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径流和风力)上的载荷相当,表明哈拉湖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既有粗颗粒的外源碎屑,也有湖泊自生的组分,这在利用碳酸盐进行地球化学研究时应重视,注意去除外源碎屑碳酸盐的影响。可溶元素S和Cl可能反映了入湖水量与蒸发对比情况,与湖泊盐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4.
冰芯作为气候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在研究过去大气环流异常中具有其他气候代用指标难以比拟的优势。本文重点综述了南极冰芯气候记录与南半球环状模(SAM-Southern Annular Mode)的关联特征:SAM与冰芯记录为同期变化,冰芯中NO-3、海盐组分(以Na+为代表)和水同位素比值δ18O同SAM指数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冰芯中SO2-4和MSA同SAM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相关性不显著;西南极冰芯记录的积累率同SAM具有较强的关联。需要说明的是,冰芯中各参数与SAM的相关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5.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6.
系统测量定向岩芯中构造面的α角和β角,结合钻孔的方位角和钻孔倾角,通过赤平投影可以还原真实的构造面产状.通过穿过金矿体的定向岩芯的构造编录和系统分析,计算矿体中的主要含矿节理、含矿蚀变带等构造面的产状,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矿化与各类构造之间的关系,计算矿体的空间产状,并推断主矿体的延伸等,为矿区的深部勘查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7.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4,346(5-6):119-129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inner core and the complexities thereby revealed ask for a dynamical origin. Sub-solidus convection was one of the early suggestions to explain the seismic anisotropy, but it requires an unstable density gradient either from thermal or compositional origin, or from both.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profiles in the inner core are computed using a unidimensional model of core evolution including diffusion in the inner core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sation at the inner core boundary (ICB).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re has been recently revised upwardly and, moreover, found to increase with depth. Values of the heat flow across the core mantle boundary (CMB) sufficient to maintain convection in the whole outer core are not sufficient to mak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inner core super-isentropic and therefore prone to thermal instability. An unreasonably high CMB heat flow is necessary to this end. The compositional stratification results from a competition of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light elements in the outer core with inner core growth, which makes the inner core concentration also increase, and of the decrease of the liquidus, which makes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light elements in the solid. While the latter (destabilizing) effect dominates at small inner core sizes, the former takes over for a large inner core. The turnover point is encountered for an inner core about half its current size in the case of S, but much larger for the case of O. The combined thermal and compositional buoyancy is stabilizing and solid-state convection in the inner core appears unlikely, unless an early double-diffusive instability can set in.  相似文献   
148.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4,346(5-6):130-139
The Earth's core is constituted of iron and nickel alloyed with lighter elements. In view of their affinity with the metallic phase, their relative high abundance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ir moderate volatility, a list of potential light ele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cluding sulfur, silicon and oxygen. We will review the effects of these element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Fe–X high pressure phase diagrams under Earth's core conditions, such as melting temperature depression, solid–liquid partitioning during crystallization, and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solid phases. Once extrapolated to the inner–outer core boundary, these petrological properties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the Earth's core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49.
对YZX130型液动锤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通过室内调试和测试总结出其主要特点。在WFSD-4孔中的应用证实,YZX130型液动锤可大幅度提高机械效率和回次进尺,尤其在坚硬破碎地层效果更佳,而在塑性较高的软弱松散地层效果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0.
安林地区的构造活动,对剖析太行山东麓构造岩浆带成生、演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区自燕山运动开始就受到了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拆离构造控制,区内主要构造有NNE向和NW向两组,其中NNE向构造在区内等间距形成了五条规模大的深断裂,均具高角度正断层性质。NW向构造形成了天喜镇-磊口北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包括了塔山穹窿式背斜和白玉村-宝山墙状岩体,两组构造均对燕山晚期中-碱性岩浆上侵和安林式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