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4篇 |
免费 | 481篇 |
国内免费 | 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4篇 |
大气科学 | 137篇 |
地球物理 | 797篇 |
地质学 | 866篇 |
海洋学 | 469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110篇 |
自然地理 | 5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83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38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氨氮污染已成为我国江河湖库水质下降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现场对比观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季节氨氮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雨洪初期汇流河流水质污染最为严重的结论.系统地研究了沿河岸芦苇带对氨氮的削减净化效应,得到了芦苇带吸附氨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芦苇生长期、水体污染物浓度、河道流速及气象条件.运用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估算技术,确定氨氮在河道两岸有、无芦苇等植物条件下的衰减系数和削减量,分析了衰减系数的变化规律和削减量大小的影响因素,为河流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质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A dual channel difference (DCD) method is applied to detect nighttime sea fog/stratus over the Huanghai Sea using the infrared (IR) data of shortwave (3.5–4.0 μm) and longwave (10.3–11.3 μm) channels from the 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 (MTSAT)-1R, i.e., shortwave minus longwa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LTD). Twenty-four sea fog events over the Huanghai Sea during March to July of 2006 and 2007 are chosen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value of SLTD for nighttime sea fog/stratus detection, and ... 相似文献
33.
Peatlands are among the largest long‐term soil carbon stores, but their degradation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carbon losses.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carbon budget of peat‐covered sites after restoration, following degradation by past wildfires. The study measured the carbon budget of eight sites: four restored‐revegetated sites, two unrestored bare soil control sites, and two intact vegetated controls over two years (2006–2008). The study considered the following flux pathway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dissolved carbon dioxide (CO2); primary productivity; net ecosystem respiration, and methane (CH4). The study shows that unrestored, bare peat sites can have significant carbon losses as high as 522 ± 3 tonnes C/km2/yr. Most sites showed improved carbon budgets (decreased source and/or increased sink of carbon) after restoration; this improvement was mainly in the form of a reduction in the size of the net carbon source, but for one restored site the measured carbon budget after four years of restoration was greater than observed for vegetated control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benefit of peatland restoration would range between 122 and 833 tonnes C/km2/yr.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4.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河沙淤积、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指出黄河下游决堤改道的危险河段在河南、重点花园口至高村河道段。为了防止黄河河道失控,避免决堤改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出了黄河下游局部改道(花园口一张庄闸人工造黄河河道)的设想,对黄河下游防洪治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5.
我国首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台网落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第一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各配套仪器的性能,使用环境及整套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目前在地震观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展望了该系统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地震观测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对近两年来5~8月中国东部地区120多个测站雨量观测资料和对应4400多幅GMS-5四个通道云图的研究发现:红外亮温的时间、空间变率、红外和水汽通道亮温差等云图衍生资料对消除卷云,弥补夜间缺少可见光云图的不足起到明显作用。从而,应用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建立四通道云图因子、衍生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进行6小时分级降水估计。为了进一步消除厚卷云和特殊地形的影响,提出使用逐日实时资料自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估计降水量,从而对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估计结果进行校正。上海中心气象台的业务使用表明,总体估计的准确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38.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评价油气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文章以华庆地区长63层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野外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等资料,应用petrel软件,系统建立了华庆地区长63储层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构型界面可划分为5级:其中5级为同期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4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的沉积界面,3级为水下分流河道单一砂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2级为增生体内部简单的层系组界面,1级为增生体内部单个交错层系的界面。研究区砂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的夹层。建立的研究区长63构造模型总体趋势为西低东高。从孔隙度、渗透率和砂泥岩分布模型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结构解析结果客观的反映了长63储层内部基本单元的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研究区内部砂体的空间形态分布模型图。 相似文献
39.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