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511.
廖洪鑫 《江西地质》2000,14(2):123-126
本文在阐述天桂岩石灰岩溶洞规模,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洞穴旅游开发远景作了初步评价,并提出开发建议,认为实行综合性的立体开发,能够提高其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12.
岩溶洞穴中钟乳石类沉积物色泽变化的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志为 《中国岩溶》2004,23(2):129-132
在溶洞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原为晶莹洁白的洞内钟乳石类沉积物逐渐变得色泽暗淡发红或产生其它颜色,失去了原有的亮丽色泽.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洞穴开放程度增高或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增强了洞内空气与洞外大气的循环交替,洞内空气中氧含量增大,造成渗入洞中水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致使铁、锰等金属化合物在钟乳石类沉积物中沉积所致.此外,泥质、有机质以及其它金属矿物等在钟乳石类沉积物表面的沉积或附着,也是促使颜色变化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513.
新型广谱金刚石破碎岩石工具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广谱金刚石钻头由钻头钢体和金刚石刀头组成。金刚石刀头由若干含金刚石孕镶层和纯合金层相间组成,该新型金刚石头破碎岩石是以金刚石破碎为主,以破碎穴效应为辅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514.
目前隧道跨越溶洞的处理多以经验为主,处理后也无相应的评价方法,针对这一现状,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一典型双跨连拱隧道工程实例,在综合比较多种底部溶洞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在隧道底部采用拱梁结构跨越溶洞,探讨了计算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计算荷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隧底拱梁结构的安全判定标准并对该工程实例的安全性进行了判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对保证隧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15.
516.
四川江油观音洞是近年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风景溶洞,因拥有酷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南海观音"立像的特型石笋而赋名,以丰富的洞穴化学沉积景观和古代火药原材料——硝石生产系列遗迹为特色,属于难得的喀斯特自然遗产与火药历史文化遗产叠加的复合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从洞穴系统、溶洞喀斯特风景、溶洞古代硝石生产遗址和保护与开发战略构思对其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17.
浙江瑶琳洞风化碳酸钙景观复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风景旅游洞穴,开放后,大量游客涌入和高能景观灯的应用,洞穴环境及能量埸和化学埸发生了巨大变化,洞穴碳酸钙景观遭受严重破坏,其景观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文中论述了在已遭风化破坏的碳酸钙景观上滴喷高Ca+2碱液,吸收洞穴空气CO2,形成CaCO3沉积层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a+2碱液滴喷技术可以恢复风化碳酸钙景观的美学度,同时又降低洞穴空气中的浓度,改善洞穴环境。  相似文献   
518.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19.
Volcanic aquifers supply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islands, and their productivity depends strongly on volcanic stratigraphy, which exhibits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We investigated water inflow to lava tube caves formed from numerous basaltic lava flows in the nor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Jeju Island after storm events and monitored relative inflow rates monthly over 1 year to characterize groundwater flow processes in the upper parts of volcanic aquifers, an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vious hydrogeological models proposed for the island. Considerable water inflow arose shortly after storms from exposed palaeosol layers on the walls of the caves. The monthly monito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wall inflow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laeosol layers is substantial. In both cases, discharge from ceiling drips was much less and more temporally variable compared to wall inflow discharge. Water flowing into the caves was rapidly drained through the floor at all monitoring sites. The lateral extent of the palaeosol layers was identified using drill core logs near the cave and outcrops in the coastal area.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inferred that multiple perched aquifers are formed by low-permeability palaeosol layers between lava flow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vertical flows at discontinuities in the palaeosol layer,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basal aquifer.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water inflow processes observed in lava tube caves constrained by palaeosol layers, and established a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incorporating multiple perched aquifers in both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areas associated with extensive palaeosol layers formed during volcanic hiatuses. This finding would help elucidate recharge, groundwater flow,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many volcanic aquifers that are not adequately represented by the previous models, and contribute to better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in those areas.  相似文献   
520.
北京石花洞岩溶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介绍北京石花洞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岩溶学研究领域所起的作用。石花洞位于北京西山,发现于明朝正统十一年,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岩溶学研究表明,石花洞洞层多(8层),石盾多(200多个),为世界罕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现月奶石,首次发现碳酸钙微层理,首次发现膜足硬肢马陆穴居动物。笔者从地质学、气象学和环境学全面研究了石花洞,测绘精度达到1:200,进行了氡浓度研究。从溶蚀形态来看,石花洞8层溶洞展示北京西山的8次隆升;从沉积形态来看,石花洞中的粗犷石笋代表中更新世沉积,杆状石笋代表晚更新世沉积,微层理石笋代表全球转暖以来的全新世沉积,奠定了首次建立第四纪石笋剖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