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8篇
  免费   753篇
  国内免费   1043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678篇
地球物理   852篇
地质学   2182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60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峨嵋玄武岩同生流体包裹体在800℃爆裂后,2.0g/L NH4Cl溶液提取流体中Pt、Pd,C-410树脂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相对误差小于25%。激光拉曼光谱与四级质谱测定包裹体的气液成分结果表明:流体中存在一定量的有机组分,这对Pt、Pd以有机螯合态形式进入流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2.
神经网络在判别煤矿突水水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井突水水源的识别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快速准确地判别突水的来源对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峰峰矿区梧桐庄矿为例,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矿井突水水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可以用此模型来解决类似的评价和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33.
李振江  赵奎  杨秋莹  李春雨  张术权 《世界地质》2004,23(2):179-182,186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原始地震记录接收能量弱、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和地表条件多变等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尝试利用CGG、Foucs、Grisys、Promax等多套处理系统的优势模块对跨工区二维大吾4面进行深部地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反褶积、剩余静校正、DipMoveOut、偏移等关键技术的联合处理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4.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5.
岩层移动动态过程的离散单元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动覆岩动态发展过程受地质、采矿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过程。通过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揭示了综放开采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动态发展规律,特别是覆岩离层缝隙的分布规律、发展形态、空间位置以及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场上覆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规律是确定井下开采方法、支护方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6.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137.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8.
文章研究长江三峡两个基岩深槽沉积岩砾的岩性组成与粒度特征,深槽底部的砾石成分以深槽基岩崩落蚀余物质为主,深槽的中上部则以长江底流搬运沉积物为主。14C测年数据显示,深槽的发育在3.5万年以前,以侵蚀深切为主,没有留下蚀余堆积;3.5万年以后,仍以侵蚀为主,但已有蚀余为主的岩块堆积;大约2.4万年以来,逐渐有缓慢的冲积砾石堆积;至葛洲坝建成以后,该地发育了比较稳定的冲积砾石层和砂层。看来大约35kaB.P.前后,该地水动力强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与施雅风等关于3~4万年前长江上游多雨期研究成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9.
利用2004年5月15~21日第一场透雨过程的高空资料,对产生强降雨天气的主要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揭示这次强降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对今后在预报过程中对主要物理量的变化引起重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利用七水硫酸镁和氢氧化镁,研究了在200℃水热条件下合成产物的物相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