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68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861.
铬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评述了铬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主要方式,着重讨论了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生物作用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2.
白令海、西北冰洋等高生产力海域在北冰洋"生物泵"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升温、海冰消退等北极快速变化,将强烈影响该海域"生物泵"的结构与规模,并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新鲜程度上有所体现,可用脂肪酸加以指征。对第五次、第六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在以上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脂肪酸含量(以沉积物干重计)及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陆架总脂肪酸含量非常高((97.15±55.31)μg/g),白令海盆最低((15.00±1.30)μg/g),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陆坡、白令海陆架居中(分别为(88.65±3.52)μg/g,(70.35±11.32)μg/g与(38.28±14.89)μg/g)。海源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最高(86.82%±7.08%),陆源次之(8.45%±6.62%),细菌最低(4.63%±2.24%);硅藻指数(16:1ω9/16:0)在楚科奇海陆架(> 0.82)、白令海陆架边缘(> 0.65)较高,其他区域均较低。脂肪酸结果表明:(1)该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陆源贡献小;在北部、南部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陆架边缘,硅藻生物量占主要优势;细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863.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海州湾长蛇鲻在秋季最适宜栖息的底层水温范围为17.5~18℃,最适底层盐度范围为31.3~32.0,最适水深范围为24~37 m;选择其3种主要饵料生物作为生物因子,即枪乌贼(Loligospp.)、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六丝钝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与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共同作为影响因子建立HSI模型。结果显示,对长蛇鲻空间分布总偏差贡献率最高的是饵料因子,其次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通过交叉验证发现,运用算术平均算法,且赋予权...  相似文献   
864.
近20年南海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种群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18年于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域以手钓及流刺网采集的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的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强度及肥满度等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带笛鲷的体长范围逐渐缩小,平均体长及最大体长均呈减小趋势; 2013—2018年四带笛鲷体长结构与1998—1999年差异极显著; 1998—1999年全部群体的优势体长组为165—180mm,2013—2017年各年份优势体长组趋向分散, 2017年5月优势体长组包括105—115mm和125—150mm,2018年5月优势体长组为140—165mm,优势体长组呈缩小趋势;(2)异速生长因子b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但基本在2.5—3.5范围内;体长范围及其集中程度的差异是导致b波动的主要因素;(3) 1998年4月、1999年5月、2016年4月、2017年5月和2018年9月雌雄比分别为0.62、0.77、1.69、1.08和2.65,雌鱼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998—1999年雄鱼多于雌鱼,2016—2018年雌鱼多于雄鱼,性成熟比例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总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65.
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程 《海洋与湖沼》2020,51(4):750-758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各沿海国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尚未获得有效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从而掀起了世界性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浪潮。海洋生物中蕴藏着许多与陆生生物不同、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活性物质。如果能将这些活性物质开发成新型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农用制品、功能食品等高值化产品,将有望解决当前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等瓶颈问题。为此,本文重点针对我国近年来在藻、虾、鱼和水母类等海洋大宗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当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66.
盛志军  周雨  张国平 《气象科技》2021,49(4):569-5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春季江西两次强对流天气(以下简称"3·21"、"4·9"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过程都由冷空气进入地面倒槽触发,"3·21"过程冷暖空气的辐合明显;"4·9"过程锋面辐合较弱,冷锋移动快.②"3·21"过程对流发生时湿层更深厚,对流层高层高...  相似文献   
867.
程豫然  肖艳  吴兴华  李哲 《湖泊科学》2021,33(4):1018-1030
胶被是蓝藻细胞外部的功能性结构,在蓝藻形态适应性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蓝藻水华发生及其优势维持.近年来,对蓝藻胶被的特性、结构组分、影响因子、及其工业应用等方面已有较为丰富且清晰的科学认识.但对胶被生物学功能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对淡水蓝藻胶被的产生、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胶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