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5篇
  免费   2745篇
  国内免费   2906篇
测绘学   877篇
大气科学   1098篇
地球物理   4373篇
地质学   7140篇
海洋学   2033篇
天文学   2021篇
综合类   772篇
自然地理   233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632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552篇
  2016年   595篇
  2015年   631篇
  2014年   753篇
  2013年   700篇
  2012年   818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706篇
  2009年   1009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1018篇
  2006年   1024篇
  2005年   876篇
  2004年   866篇
  2003年   865篇
  2002年   705篇
  2001年   650篇
  2000年   622篇
  1999年   541篇
  1998年   583篇
  1997年   354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通过对现有多媒体电子地图多种信息主体及其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多媒体电子地图集中超媒体结构的语言学机制,并就该理论的实际应用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212.
依据地域经济系统理论,一个地域经济单元状态,可以从时序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表达,其存在状态受制于时空关联性。一定地域在特定时序发展阶段,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结构特征;反之,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必然反映其特定的时序阶段。据此,诊断了福建省域工业系统的时空关联性特征,并提出了该省工业阶段性跃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13.
郑明新  孔祥营  刘伟宏 《岩土力学》2013,34(6):1709-1715
在引入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该抗滑结构中围桩-土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详细探讨围桩-土整个结构的耦合效应特征。进一步开展模型试验,测试并分析围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分布特征,论证了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桩后距离、不同深度及不同土体强度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得到:(1)围桩与桩内土体耦合呈现出4种应力拱形态:紧邻围桩后为扩肩型拱、围桩间双曲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外的抛物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内的抛物线型拱;(2)相邻围桩采用约4倍桩径间距、正六边形布置并顶部用圈梁固结、锚固一定深度可形成一种耦合式抗滑结构。该结论对于该新型抗滑结构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4.

摆动阀泥浆脉冲器本身可以产生较高频率的载波,成为高速泥浆脉冲传输的较好选择。由于工作时负载力矩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电机输出特性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利用在井下工作时的动力学平衡方程,通过水循环实验方式测量得到摆动阀电机在最大转矩比电流控制方式下的位置角度和输出电流数据,进而计算井下工作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惯性转矩、弹性转矩和动态水力转矩的影响,电机输出转矩在不同工作频段表现为不同特征;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的变化幅度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输出功率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缓慢增大;中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在该频段幅度变化较小,相对比较稳定;高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可以通过增大扭杆刚度系数和降低摆动阀转子轴系转动惯量的方式降低电机在高频段的输出,以保证电机在额定转矩和额定功率下可以控制摆动阀在井下实现高频快速的摆动,产生稳定高载波频率下的泥浆脉冲压力波形,实现高频载波的目的,为随钻测井数据的高速传输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15.
刘云鹏  邓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s1):1082-109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是认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评价稳定性和预测变形发展趋势的重要前提。针对边坡工程中的出现的次生成层结构边坡,首先简要分析其次生成层结构岩体的主要成因机制;然后根据顺向次生成层结构边坡的特点和工程经验,选取影响这类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参数取值正交试验,并采用UDEC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各影响因素对边坡变形破坏影响程度的量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成层结构是接近地表的岩体在外生作用下由于差异卸荷回弹作用、应力分异和动荷载作用发生应力释放而形成的次生结构;各因素对顺向次生成层结构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主次顺序各不相同;而在单一影响因素变化下其边坡稳定性系数、次生成层最大张开程度、坡顶最大位移又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顺向次生成层结构边坡的开挖设计和支护措施选择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16.
217.
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是正确认识帕米尔北缘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非常关键的地区,本文利用连续电磁剖面(CEMP)资料和地震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钻井资料,对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的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帕米尔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盆山结构表现为帕米尔造山带向北冲断和南天山向南冲断所形成的对冲结构; 帕米尔山前为基底卷入式构造,古生界—中生界沿高角度的逆冲断层推覆到新近系和第四系之上,形成山前的古生界—中生界逆冲推覆带; 北侧由受乌泊尔断裂控制的深部隐伏冲断体系和浅部的第四纪背驮盆地所构成。研究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开始于上新世晚期,并持续变形至今,形成了下更新统西域组(Q1x)与下伏上新统、Q2与Q1和Q3 4与Q2之间的不整合。研究区最小构造缩短量为486 km,缩短率为481%。  相似文献   
218.
We present a study of pixel colour–magnitude diagrams (pCMDs) for a sample of 69 nearby galaxies chosen to span a wide range of Hubble types. Our goal is to determine how useful a pixel approach is for studying galaxies according to their stellar light distributions and content. The galaxy images were analysed on a pixel-by-pixel bas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the individual pCMDs. We find that the average surface brightness (or projected mass density) in each pixel varies according to galaxy type. Early-type galaxies exhibit a clear 'prime sequence' and some pCMDs of face-on spirals reveal 'inverse-L' structures. We find that the colour dispersion at a given magnitude i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constant in early-type galaxies but this quantity varies in the mid and late types. We investigate individual galaxies and find that the pCMDs can be used to pick out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 discuss the discovery of 'Red Hooks' in the pCMDs of six early-type galaxies and two spirals and postulate their origins. We develop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the pCMDs, including measures of the blue-to-red light ratio and colour distributions of each galaxy and we organize these by morphological type. We compare the colours of the pixels in each galaxy with the stellar population models of Bruzual & Charlot to calculate star formation histories for each galaxy type and compare these to the stellar mass within each pixel. Maps of pixel stellar mass and mass-to-light ratio are compared to galaxy images. We apply the pCMD technique to three galaxies in the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to test the usefulness of the analysis at high redshift. We propose that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part of a new system of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galaxies that can be applied at high redshift.  相似文献   
219.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