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evelopment of a high modulus paste fill using fine gold mill tailing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mmar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today there is some caution about using fine tailings as a backfill material. Traditionally, hydraulic backfill has only used the coarse fraction of tailings, excluding the fines by a classification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ste fill, the percentage of fine tailings being sent underground has increased, but still remains low due to the high percentages of sand and gravel which usually make up these fills. Sand and gravel have been added to paste fills to aid pumpability and to increase fill strength and stiffness. This leaves the remainder of fine tailings destined for surface disposal.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what effect the addition of fine gold mill tailings in the form of agglomerated tailings pellets has on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f a total tailings paste fill. The purpose is to create a high modulus fill which is made up entirely of fine tailings. A constant slump design of 20 cm (8 in) was used for each mix. Various binder dosages, curing periods and combinations of pellet to tailings ratio were studied. Raw fill slump and density, and cured fil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from the above study indicate that agglomerated tailings paste fill (ATPF) has superior strength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Compressive strengths were enhanced while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values was tripled when compared to total tailings paste fills of the same binder content and consistency. ATPF minimizes the surface disposal of tailings and maximizes the utilization of fine tailings underground as a useful backfill material.  相似文献   
72.
无填料振冲法的现状及最新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填料振冲法作为振密加固法的一种,因其工艺简单、经济实用和不用“三材”(木材、钢筋、水泥)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软弱地基特别是砂性土地基最为常用的加固措施之一,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无填料振冲法的加固机制、适用性、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回顾,总结了无填料振冲法加固地基技术中3个关键方面的发展现状,并着重论述了无填料振冲技术的最新进展--无填料振冲技术在加固饱和粉细砂及吹填细砂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最后提出了振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3.
某新建城区拟修建于大面积填土上,针对该新建城区的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对天然地基、复合地基等地基基础方案的经济、技术、工期等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对该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进行计算并设计布桩。CFG桩复合地基是CFG桩、桩间土、碎石垫层联合构成的复合地基,其桩身质量好,承载力可达350 kPa以上。当最大柱荷载小于或等于4 000 kN或土层中有强透水砂卵石层时,均宜采用独立柱基下CFG桩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74.
粉细砂的室内无填料振冲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健  胡寅  林晓斌  贾敏才 《岩土力学》2003,24(5):790-794
在室内严格控制的边界条件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粉细砂无填料在振冲中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的规律、孔隙水压力空间分布规律、相对密度和静力触探指标与振冲次数之间的关系等。定性地验证了无填料振冲对于规范中未推荐使用的粉细砂土的适应性,并为后来某工程大面积地基处理成功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5.
借助自主设计的由加载控制系统、应变采集系统、电阻同步采集系统以及红外成像系统等组成的多参数、同步监测系统,研究了充填体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电阻率以及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了充填体在破坏失稳应力-应变、电阻率以及热效应异常前兆特征,并对比了不同监测信息对同一事件破坏的敏感度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充填体的电阻率和热红外信息时空演化进程与其压缩变形破坏整个过程基本相符,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整个加载破坏过程中,观测到的电阻率前兆信息点要早于热红外前兆点、应力前兆点;与应力-应变、温度变化相比,电阻率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反对称性;电阻率变化规律能详细地表现充填体受压过程中每个阶段内部结构变化特征,而热红外信息则主要体现充填体塑性屈服前的表面结构温度演化特性。运用多参数评价充填体加载破坏前兆特征,能克服单纯考虑某一参数变化方法预警可信度低、错误率高的缺点。该方法是一种能全面、精准地掌握采场充填体稳定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6.
为预防顶板离层水突涌产生的安全事故,提出了部分充填方案进行模拟研究.首先通过现有资料总结分析全国发生的多种离层水害事故,深入研究离层积水致灾模式;然后以陕西某矿首采区1307工作面的离层水害事故为例,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上部含水层和离层水突涌的关系,利用3DEC数值软件模拟工作面顶板离层空间发育特征;最后根据该矿的实际...  相似文献   
77.
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膨胀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虎元  崔素丽  刘吉胜  梁健 《岩土力学》2010,31(10):3087-3095
与纯膨润土相比,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膨润土与石英砂混合物)能够实现防渗阻隔能力、热传导性能、力学强度和可施工性能的最佳组合。选用高庙子钠基膨润土(GMZ001)为缓冲回填材料的主料,添加不同比例的石英砂,对掺砂比分别为0、10%、20%、30%、40%和50%的膨润土-砂混合物压实试样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物的液限、塑限随掺砂率的增大而线性降低;膨胀力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初始含水率较大时,最大膨胀力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大略有降低。掺砂率一定时,最大膨胀力随初始干密度指数增长。提出了有效黏土密度的概念,建立了一定初始含水率条件下,任意掺砂率和初始干密度的高庙子膨润土-砂混合物最大膨胀力归一化模型,为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膨胀力的预测与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8.
以膨润土为基材,添加沸石、黄铁矿制备高压实集成回填材料,采用渗析法和汽相法分别测得其在不同温度及自由、侧限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 SWCC),并采用SWC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低吸力范围内,施加相同的初始吸力,最终测得50℃试样含水率>20℃对应含水率,原因是温度影响渗析法所测吸力值及试样饱和后的微观结构;高吸力范围内,同一吸力值80℃对应的含水率最小,土水特征曲线斜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应力状态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在低吸力范围内显著,而高吸力范围内则影响不大.这与材料的微观结构有关.Van Genuehten模型对实测数据的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9.
布筋尾砂胶结充填体顶板力学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胶结充填体顶板的稳定性是决定下向分层胶结充填回采断面尺寸的主要因素,结合武山铜矿工程实际,采用相似模拟与现场监测手段,研究了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充填体顶板的破坏模式、变形特征、充填体内钢筋受力特征等。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钢筋布置方式不影响顶板的最终破坏形式,竖直布置钢筋与水平布置钢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顶板整体稳定性。应变监测结果表明,充填体顶板应变状态十分复杂,与通常将下向胶结充填体顶板简化为梁的计算结果有较大不同,垂直方向上应变表现为拉伸应变,而沿分条和垂直分条方向应变均呈现拉、压交错变化。在竖直布置的8根钢筋上布置了24个钢筋测力计,得到了钢筋受力与开采时间的关系曲线,据此将钢筋受力划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受拉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拉压变化阶段、承载阶段,其中承载阶段钢筋首先承受最大压力,充填体暴露为顶板后,钢筋由受压状态变为受拉状态,并急剧上升到最大拉力,即表现出悬吊作用,并且,进路与分条连接处钢筋承受拉力最大。  相似文献   
80.
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膨胀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高庙子钠基膨润土(GMZ001)为缓冲回填材料的主料,添加不同比例的石英砂,对掺砂率分别为0%、10%、20%、30%、40%和50%的膨润土-砂混合物压实试样进行室内膨胀变形试验。结果表明:膨胀率随时间呈指数增长;掺砂率一定时,最大膨胀率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而线性增长;初始干密度一定时,最大膨胀率与掺砂率呈二次函数关系。引入有效黏土密度的概念对最大膨胀率进行计算,建立了任意掺砂率和初始干密度条件下膨润土-砂混合物最大膨胀率归一化模型,为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膨胀行为的预测与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