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8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578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535篇
地质学   1448篇
海洋学   40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港口工程建设中,快速加固超软弱的吹填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法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再联合以碎石桩加固则能进一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工后沉降.通过真空预压联合碎石桩加固地基的现场试验以及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真空预压联合碎石桩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由原天然地基的60 kPa左右提高到220 kPa,计算结果表明打碎石桩后的地基变形模量Esp与真空预压后的Ea相比提高了1倍,联合碎石桩加固后的地基沉降量比仅经过真空预压的地基减少1/3.  相似文献   
102.
南阳市水资源情势及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00年南阳市降水资料和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分析了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水资源量也呈减少趋势.南阳市人均水资源虽在河南省辖市中位居第三,但仍属缺水地区.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3.
商丘近40 a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商丘1961-2000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商丘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商丘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水汽压等.  相似文献   
104.
The fishery yield of Manila clams,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the 1970s but has decreased rapidly since the middle 1980s on extensive intertidal sand flats in Ariake Sound (Kyushu, Japan). A survey conducted in 2004 on a 3.4-km2 sand flat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ound (Shirakawa sand flat) revealed four dominant species: two thalassinidean shrimps (Upogebia major and Nihonotrypaea japonica), which are deep-reaching burrow dwellers with strong bioturbation activities, and two bivalves (Mactra veneriformis and R. philippinarum). All four species belong to a phytoplankton (diatom)-feeding guild. In the late 1970s, the Manila clam population prevailed in high densities over the entire sand flat, whereas its distribution was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quarter of the shore in 2004. In contrast, the population sizes and zones of occurrence of the other phytoplankton feeders have expanded in the absence of R. philippinarum, perhaps an indication of competitive release. After establishment, effects of the thalassinidean shrimps on sediment stability appear to have further reduced clam abundances. Across the sand flat in 2004, wet weight population biomass estimates for N. japonica, U. major, M. veneriformis, and R. philippinarum (whole body for shrimps and soft tissue for bivalves) were 304, 111, 378, and 234 tonn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Manila clam fishery yield records from Shirakawa,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hirakawa sand flat in the late 1970s was estimated to be two times greater than the sum value for the whole phytoplankton-feeding guild in 2004.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1)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determin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benthic community on the Shirakawa sand flat, with both phytoplankton and benthic biomass at maxima in the late 1970s, and (2) the subsequent increases in competition for space have caused further declines in the Manila clam population biomass to approximately one-eighth of its past value.  相似文献   
105.
An eco-hydrodynamic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pollutant loads and response of water qua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Yeoja Bay, Korea. An energy-system model also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uctuation in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bordering wetland. Most water quality factors showed a pulsed pattern,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of seawater increased when input loads of nutrients increased due to freshwater discharge. The well-developed tidal zones and wetland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bay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input loads. Residence times of water,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within the bay were estimated to be about 16 days, 43.2 days, and 50.2 days, respectively. Water quality reacted more sensitively to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put than to COD. A plan to reduce the present levels of COD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by 20–30% and DIN by at least 50% in pollutant loads is needed for satisfying the target water quality criteria. The natural removal rate of nutrients in wetlands by reeds was assessed to be approximately 10%.  相似文献   
106.
曹妃甸浅滩表层砂体插桩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妃甸浅滩原为古滦河三角洲,三角洲废弃后,海底表层沉积物在波浪潮流的簸选及自重应力作用下,沉积物颗粒粗化,粒度单一,且堆积紧密,工程强度较高。平台在该海医插桩时往往难以贯穿该层,其实际插桩深度较预定深度存在较大偏差。本文对此类砂体的形成机制、插桩过程中土体的压实作用对砂体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砂体力学参数做出适当调整后,运用太沙基地基极限荷载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也将更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日趋激烈,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十分必要。以荣成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完成了各项指数的计算,分析了荣成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分乡镇对荣成市土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形成综合分区引导。研究结论显示,荣成市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可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区位特点,荣成市各乡镇可按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4个方向引导开发。  相似文献   
108.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09.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是识别人地协同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和热点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耦合能值及?方法,提出自组织能力指数(SO)、生态压力指数(EP)、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SC)构成的,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利用文献荟萃法筛选17个典型发达国家1985年状态值计算SO与EP阈值,划分了4个阶段。利用中美两国1985-2015年特征对比验证,结果显示:① 2005年以前中国属“低自组织能力、低生态压力”阶段,之后进入“低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低生态效率、规模扩张驱动特征;美国一直属“高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高生态效率驱动、经济与生态脱钩特征,与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和可靠性。② 模型利用“获得?量/输入能值量”表达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经济社会?损耗量/生态系统年产?量”表达生态压力,连接了经济社会对生态基底的熵化路径,可识别区域所处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水平变化和驱动因素。③ 模型以人类与生态并重的视角,从深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率、从广度上评价生态空间被占用比例,具有宏观规模与微观效率分析相结合的优势,是对经典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0.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10):2373-2387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