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8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948篇
测绘学   341篇
大气科学   852篇
地球物理   1919篇
地质学   2368篇
海洋学   32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366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充分研究现有几何方法确定局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根据独立网内点间高程异常差的不变性和独立网间大地高起算基准面与WGS84椭球面的平行性,提出通过两步处理,获得大区域连续似大地水准面的思想和方法,即首先统一相邻两个独立GPS网大地高起算基准面,然后再利用几何方法确定大区域似大地水准面.该方法在长江口北岸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精度.  相似文献   
42.
长江全流域性的Cd异常是被中国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对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悬浮物中元素含量的测量查明:悬浮物是流域内重金属元素大跨度迁移的主要载体;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这或许正是Cd可以形成沿江流域性异常的主要原因;长江干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受到沿江支流的影响。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秋蒲河是安徽段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最大的支流,每年在安徽段长江两岸土壤中沉积下约4.45t的Cd。利用悬浮物加密测量、1∶5万土壤测量和岩石测量对顺安河流域Cd异常源追踪结果显示: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铅锌矿是悬浮物中Cd的最大的供应源。采用河漫滩沉积物分层采样技术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初步恢复了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沉积和污染的地球化学历史,对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  相似文献   
43.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法(MT)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差异,首先可以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地质结构和构连;而由于地质体电阻率受地热水影响而降低,进而据此圈定地热水的分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地热形成机制。在华北地台地热勘探中MT法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4.
联合多种测高资料和Geosat/GM波形重构数据,基于EIGEN_CG01C重力场模型,采用沿轨迹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确定了中国海及其邻域1.5′×1.5′重力异常。将计算结果与最新船测资料进行了比较,标准差为3.37×10-5m.s-2。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取自MBR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加入菲进行富集培养、驯化,分离、纯化出一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J-1,细菌长2~5μm,宽1~3μm;研究了初始底物浓度、温度、pH对菌株J-1降解菲的影响,探讨了菌株J-1胞内酶对菲降解的底物抑制动力学。试验表明:菌株J-1在48h内能将不同浓度菲的水溶液中的菲完全降解;菲浓度增加,达到完全降解的时间延长。温度对细菌的降解能力影响较大,菌株J-1对菲降解的最佳温度为28℃。1.15mg·L-1的菲,28℃时48h内能完全降解,而相同时间内10℃时的降解率仅为36.65%。菌株J-1对pH的波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pH在一定范围内(6.0~8.4)变化对菲降解的影响不大,降解反应的最佳pH为7.2。菌株J-1对菲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较高的底物浓度对酶促降解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酶促反应的最大速率常数vm=1.17mg·L-1·h-1,米氏常数Km=61.70mg·L-1;底物抑制常数kS=49.60mg·L-1;最佳底物浓度[S]opt=55.32mg·L-1。  相似文献   
46.
研究“源兆”的若干问题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贵宣  张肇诚 《地震》1996,16(4):391-395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47.
Carbonyl produc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their formation yields measured in experiments involving the gas phase reaction of ozone with 1,1-disubstituted alkenes at ambient T and p=1 atm. of air. Sufficient cyclohexane was added to scavenge the hydroxyl radical in order to minimize OH-alkene and OH-carbonyl reactions. Formation yields (carbonyl formed/ozone reacted) of primary carbonyls were close to the value of 1.0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echanism: O3+R1R2C=CH2 (HCHO+R1R2COO)+(1–)(R1COR2+H2COO) where formaldehyde and the ketone R1 COR2 are the primary carbonyls and R1R2COO and H2COO are the corresponding biradicals. Measured values of were 0.58–0.82 and indicate modest preferential formation of formaldehyde and the disubstituted biradical as compared to the ketone and the biradical H2COO. Carbonyls other than the primary carbonyls were identified. Their formation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subsequent reactions of the disubstituted biradicals R1R2CO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substituted and monosubstituted biradical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48.
化学背景与异常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同时表现在浓度和变差两个方面。在划分背景与异常时,把这两方面信息提取出来并作显化处理,使背景与异常的差别更大,以利划分,这就是C型转换的基本思想。介绍了C型转换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条件模拟和实际金矿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The kinetics of the aqueous phase reactions of NO3 radicals with HCOOH/HCOO and CH3COOH/CH3COO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laser photolysis/long-path laser absorption technique. NO3 was produced via excimer laser photolysis of peroxodisulfate anions (S2O 8 2– ) at 351 nm followed by the reactions of sulfate radicals (SO 4 ) with excess nitrate. The time-resolved detection of NO3 was achieved by long-path laser absorption at 632.8 nm. For the reactions of NO3 with formic acid (1) and formate (2) rate coefficients ofk 1=(3.3±1.0)×105 l mol–1 s–1 andk 2=(5.0±0.4)×107 l mol–1 s–1 were found atT=298 K andI=0.19 mol/l. The following Arrhenius expressions were derived:k 1(T)=(3.4±0.3)×1010 exp[–(3400±600)/T] l mol–1 s–1 andk 2(T)=(8.2±0.8)×1010 exp[–(2200±700)/T] l mol–1 s–1. The rate coefficients for the reactions of NO3 with acetic acid (3) and acetate (4) atT=298 K andI=0.19 mol/l were determined as:k 3=(1.3±0.3)×104 l mol–1 s–1 andk 4=(2.3±0.4)×106 l mol–1 s–1.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s for these reactions are described by:k 3(T)=(4.9±0.5)×109 exp[–(3800±700)/T] l mol–1 s–1 andk 4(T)=(1.0±0.2)×1012 exp[–(3800±1200)/T] l mol–1 s–1. The differences in reactivity of the anions HCOO and CH3COO compared to their corresponding acids HCOOH and CH3COOH are explained by the higher reactivity of NO3 in charge transfer processes compared to H atom abstraction. From a comparison of NO3 reactions with various droplets constitu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action of NO3 with HCOO may present a dominant loss reaction of NO3 in atmospheric droplets.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胶东牟平—乳山热液脉状金,铅锌矿床成矿动力学控制规律的研究,说明了建立热液成矿反应体系的方法,并得出以下认识:(1)区域断裂构造活动,通过影响成矿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条件,控制元素的富集和分散。(2)热液成矿过程中容矿断裂活动可划分为两种作用方式:脆性破裂和韧—脆性张开,构成热液成矿的两种构造动力学环境。(3)热液成矿反应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热力学体系。断裂的脆性破裂阶段,使体系处于强烈的过饱和状态,矿质在远离平衡状态下快速结晶,加剧物质分异;在脆—韧性张开阶段,矿质在接近平衡态体系中缓慢晶出。(4)热液演化晚期,金在残余溶液中富集;当断裂再次发生构造脉动震颤时,早期形成的块状黄铁矿矿石碎裂,富金溶液充填其中,形成含裂隙金和晶隙金的富矿石。成矿体系热力学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条件有利的匹配控制着富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