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259篇
地球物理   565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多道伽马能谱仪是天然、人工放射性核素测定的必备设备,多道脉冲幅度分析是多道伽马能谱仪的核心,它决定了对核素的分辨能力和分析精度.本文从线性放电法入手,首先介绍了基于线性放电法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分析脉冲幅度和获取能谱道址的方法;其次围绕分析器的8个重要组成部分,详细描述了设计方法,给出了设计依据、设计...  相似文献   
962.
利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得到鄂尔多斯块体周缘2008-01~2014-06共1 700个M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结果较为可靠的1 58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MSATSI软件)获得了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和应力场图像。鄂尔多斯块体周缘震源机制解类型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周缘应力状态以拉张为主,局部区域存在剪切、挤压。块体北缘和西缘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 NE向,一致性较好;块体东缘和南缘的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与区域内主要活动构造方向基本平行,东缘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从南段的近EW向、NEE向逐渐过渡到NE向,南缘是NWW-SEE 和近 EW向。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应力状态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认为,银川-吉兰泰南端近NS向活动断裂的剪切应力状态的出现,是由于近NS向活动断裂在N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右旋剪切运动;块体西南缘NEE向的挤压和剪切的应力状态与青藏块体对鄂尔多斯块体的直接作用,以及六盘山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强烈的挤压性质及左旋走滑运动有关;大同盆地出现局部剪切应力状态可能与盆地下方的火山有关。  相似文献   
963.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和相干属性分析,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三维区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发育大量多边形断层。梅山组顶面发育呈近EW向展布的长条形丘和丘间底流水道,其上方分别发育近EW向(多边形)断层密集带和近SN向横截水道(多边形)断层。北部泥岩区,丘规模越大,断层密集带越宽,断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黄流组下部和梅山组上段地层中,横截底流水道断层向上延伸较短,向下延伸至梅山组或三亚组,而梅山组至三亚组多边形断层逐渐呈现多边形形态。西南部砂岩区,黄流组底部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比北部规模小,延伸短,梅山组下段发育近NE向横截浊积水道砂岩断层和近NW向平行浊积水道边界断层,其规模更小。重力扩展可以很好地解释黄流组断层密集带和横截底流水道断层的形成,梅山组和三亚组的多边形断层是超压水力破裂的结果,同时大颗粒砂岩抑制多边形断层的形成。在我国首次发现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该类断层对油气运移、识别强振幅地质体和丘形反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4.
地电阻率的年变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分析了3种地电阻率年变畸变异常,即年变幅度增大型、年变幅度减小型、年变畸变混合型。并针对不同的异常给出了相关分析方法,为识别和使用这类异常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5.
地面Sq磁场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场向电流的存在,在赤道电射流区和低纬地区,某些日子的Y分量或D分量Sq变化可明显地显示午间场向电流的存在,1990年12月11日Baclieu,琼中,河内,Chapa,通海和成都等台的Sq(I)曲线清楚表明由冬季半球流向夏季半球的午间场向电流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用(夏-冬)/2法分析了Sq(Z)的资料,从中也可观察到午间及清晨场向电流的踪迹。  相似文献   
966.
967.
 Harmonic coefficients of the 2nd degree are separated into the invariant quantitative (the 2nd-degree variance) and the qualitative (the standardized harmonic coeffici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the potential V 2(t). On this basis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dynamical figure is described as a solution of the time-dependent eigenvalues–eigenvectors problem in the canonical form. Such a canonical quadratic form is defined only by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harmonic coefficients and always remains finite, even within an infinite time interval. An additional condition for the correction 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2nd degree is obtaine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fully normalized sectorial harmonic coefficients are estimated in addition to ˙Cˉ 20, ˙Cˉ 21, and ˙Sˉ 21 of the EGM96 gravity model. In addition, a non-linear hyperbolic model for 2m (t), 2m (t) is constructed. The trigonometric form of the hyperbolic model leads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otential V 2(ψ) instead of V 2(t) within the closed interval −π/2≤ψ≤+π/2. Thus,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global trend of V 2(t), the Earth's principal ax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oments of inertia within the whole infinite time interval. Received: 25 September 1998 / Accepted: 28 June 2000  相似文献   
968.
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及储层厚度的定量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宗良  肖建玲  张枫 《新疆地质》2002,20(3):262-266
依据三维地震数据的评估、解释及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地震属性提取,简要论述了地震属性参数的标准化处理、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优化处理方法。认为地震属性的提取要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地震属性相互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相关性;振幅、能量半时、瞬时频率、频带宽等属性与砂岩厚度的相关性较好;在解释厚度小于1/4波长(调谐厚度)时,薄互层反射波振幅与地层厚度近似成正比,可利用地震响应的差异,按调谐原理来估算地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969.
地震波初至拾取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曾富英  李敏锋  申维 《现代地质》2002,16(2):209-213
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 ,传统的方法都是以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为依据来拾取地震初至波。作者突破了这些传统依据 ,根据分形的原理 ,用时窗的变化来反映地震道曲线的局部形态特征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出曲线的形态特征参数———分数维 ,然后由分数维的变化来判断初至地震波 ,得出了一种高效的拾取初至地震波的新方法。针对该方法的计算过程开发了处理软件模块。理论的模拟证明该方法非常适用于目前越来越庞大而复杂的地震勘探数据资料的处理。通过实际的试算表明软件模块的适用性强。该方法精度高 ,计算速度极快 ,抗噪能力强 ,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精确地拾取初至地震波。  相似文献   
970.
沙漠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对土壤温度与土壤导温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分析人工固沙植被区与流动沙丘区不同部位 (沙丘迎风坡、丘间低地、沙丘背风坡 )各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 ,及其月平均值变化与日变化特点 ,计算不同地表覆盖 (人工植被与裸沙区 )条件下的沙土导温率。结果表明 ,沙坡头地区 7~ 10月平均地温变化的振幅 ,在地面约为 16 2℃ ,振幅变化随深度的递增而迅速减小。在 0 0 5m深度处 ,地温年振幅为地面振幅的一半。 7~ 10月中地温最高最低出现的月份 ,随深度增加都呈滞后现象 ,但滞后的情况两者并不相同。另外 ,在 2 0cm以下深度内 ,7~ 10月月平均温度都高于 0℃。当观测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时 ,地温日振幅则以几何级数减小。尽管地温振幅日变化因天气情况不同大有差别 ,在相同的气象条件 (连续四日晴天 )下的研究发现 ,下垫面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尤其是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地温日振幅与地温剖面分布变化。根据 1992年 8月观测记录 ,流沙区丘间地温日振幅最高达 2 6 2℃ (表层 ) ,最小值只有 1 8℃ (1m深 )。固沙植被区丘间低地最高日振幅为 2 5 9℃ (表层 ) ,最低值 4 3℃ (1m深 )。植被区地表层温度变幅小于流沙区 ,而深层温度波动显著。在 5cm深度处 ,植被区地温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滞后于流沙区 2h以上 ,2 0cm处植被区地温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