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76篇
地质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lack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modelling existing buildings leads to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in fragility curves for single or grouped existing building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uncertainties of fragility curves,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single-building sigma. Experimental data and simplified models are applied to the BRD tower in Bucharest, Romania, a RC building with permanent instrumentation. A three-step methodology is applied: (1) adjustment of a linear MDOF model for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using a Timoshenko beam model and based on Anderson's criteria, (2) computation of the structure's response to a large set of accelerograms simulated by SIMQKE software, considering twelv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s intensity measurements (IM), and (3) construction of the fragility curves by comparing numerical interstory drift with the threshold criteria provided by the Hazus methodology for the slight damage state. By introducing experimental data into the model, uncertainty is reduced to 0.02 considering Sd ) as seismic intensity IM and uncertainty related to the model is assessed at 0.03. These values must be compared with the total uncertainty value of around 0.7 provided by the Hazus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82.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相似文献   
83.
利用震后可以快速获取的余震信息,迅快速判定出地震重灾区的范围,为震后快速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12小时余震分布,以1小时为单位,分时段绘制余震空间分布图,结合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发震断层走向和地形地貌条件,与实际考察得到的烈度图进行比较,初步得出以下认识:震后3小时左右余震分布集中的区域可能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沿余震展布方向需要考虑震区地形地貌和降雨等次生灾害因素所引起的破坏;由余震分布范围来确定重灾区时,长轴方向需要参考发震断层的走向进行调整;依据震区居民点分布密度调整重灾区位置;考虑各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综合判定重灾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84.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对于预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近几十年来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领域内的重大发展做全面综述,并对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类别和优缺点及其应用作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85.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S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86.
We introduce a general decision analysis procedure based on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 in the post‐quake aftershock environment. The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building due to the mainsheet, the time‐varying aftershock rat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damage progression in the post‐quake environment are all factor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is procedure enables the optimal decision after the mainshock to be selected based on the minimization of expected financial losses, subject to a constraint on a minimal level of individual life‐safety, using a consistent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o explicitly quantify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variabl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7.
Based on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fields of dynamic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sequent after- sho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sitive region of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static stress peak value are similarly asymmetric, which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ftershock. The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the stati...  相似文献   
88.
研究了川滇地区1966年以来12次主震震级MSge;6.5的地震序列中,主震与强余震(本文定义为所有MSge;5的余震)震级差分布特征和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据此推导出了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强余震距离分布的优势范围是距主震10——39 km,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的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89.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90.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蒋海昆  黎明晓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2008,30(3):746-758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