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29篇
地质学   1264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421.
浅析宁芜北段铜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8,32(4):263-270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铜矿床基本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前提下,对该区寻找铜矿的前景提出了看法,指出宁芜北段今后寻找铜矿应侧重斑岩型铜矿,提出了皇姑山等地区可作为今后寻找铜矿的重点地段及今后找矿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422.
东昆仑西段黑山构造蛇绿岩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山构造蛇绿岩中基性火山岩、基-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及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特征研究认为:黑山构造蛇绿岩带是祁漫塔格结合带重要物质组分,是在加里东晚期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区域上与那棱格勒构造带相连,是柴达木陆块与东昆北陆块的分界断裂。通过同位素地质年龄研究认为该蛇绿岩形成于南华—奥陶纪,构造就位于志留纪—早中泥盆世。对东昆仑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资料。指出黑山构造蛇绿岩以北的祁漫塔格地区(柴达木陆块)发育与岩浆岩、变质岩有关的铜、钨、钛、铁等与热液、区域变质有关的内生矿产;以南的库木库里盆地发育砂砾岩型铜矿、砂金、石膏和石盐等外生矿产。  相似文献   
423.
由于地下工程处于一定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中,块体边界法向应力概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块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现通过实测途径确定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大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在块体范围及邻区不同方向布置多个钻孔,首次将原生裂隙重张试验引入到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测定,对开挖后与块体主要边界产状相近的所有原生裂隙的法向应力进行了测试,成功取得了块体边界上的法向应力状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洞室开挖完成后,块体边界应力分布不均匀,但具一定规律,垂直向表现为从浅部到深部结构面的法向应力依次增大,在水平向上,随与洞室开挖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面的法向应力实测值稍小于基于围岩应力的估算值,但总体一致。该成果可为确定围岩块体的边界力学状态和应力模型简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24.
羌塘地块东南部巴青、索县一带,在上三叠统巴贡组内发育大量未固结状态下发生的软沉积变形。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枕状、球状、链状以及卷曲状,在平面较大范围内均有发现,纵向上密集分布,100余米长的扎德改剖面中发育有7层明显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经过详细地变形特征描述与比对,认为这些软沉积变形主要是与地震振动相关的震积岩,部分变形清晰地显示出受伸展背景的控制。震积岩是软沉积物对古构造活动的记录,研究区内巴贡组震积岩的密集发育表明巴贡组沉积期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对比晚三叠世早期地层中震积岩的发育状况,发现构造活动在诺利中晚期更加强烈,与羌塘地块中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年代呼应。  相似文献   
425.
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集区夹持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断裂之间,隶属兰坪盆地北部,分为东、西2个矿带。文章采用闪锌矿、方铅矿的Rb-Sr法和成矿阶段方解石的Sm-Nd法,对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华昌山和下区五矿段进行了成矿年代厘定,获得方铅矿以及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矿物组合Rb-Sr等时线年龄为(32.8±1.5)Ma,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3.32±0.43)Ma。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采用Rb-Sr法和Sm-Nd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从而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并对矿床的成矿背景具有一定的指示性。通过成矿年龄的探讨,认为东矿带铅锌为主的矿化期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东缘晚碰撞阶段(40~26)Ma,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赋矿地层,控制了Pb-Zn矿床的形成和发育。该期Pb-Zn矿床与兰坪盆地金顶和西矿带Pb-Zn矿床、囊谦盆地Pb-Zn矿床和沱沱河盆地Pb-Zn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26.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   
427.
华北及其邻区块体转动模式和动力来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锡伟  程国良 《地球科学》1994,19(2):129-138
块体的转动是地壳中重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可将华北及其邻区划分为3个亚板块,华北亚板块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级块体,这些不同级别的块体或多或少都显示出一定的刚体特性。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古地磁测量等资料,详细地论细地论述了不同级块体的转动问题,即华北及其邻区的黑龙江、华北和华南等3个近东西向亚板块自老第三纪以来相对于新疆地区顺时针转动了1.6°~3.5°;华北亚板块内  相似文献   
428.
汉源县大渡河“8.6”崩塌堵河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08-06四川省汉源县顺河乡猴子岩发生大型崩塌,90余万m~3崩塌体直接冲进大渡河,形成40 m高的堰塞坝,阻断大渡河,形成库容达6 000×10~4 m~3堰塞湖,导致2人死亡,29人失踪和重大财产损失.以现场调查与观测为基础,分析灾害发育条件和成灾过程,认为高陡边坡次级断裂造成的岩体破裂是崩塌发育的基础条件,"5.12"汶川大地震、强降雨及道路工程建设造成的边坡失稳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对崩塌堵河灾害的成灾特点,提出加强山区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评价、预防、预警,科学设计、施工减少陡坡开挖,采取果断措施处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险情、灾情,及时在灾害点设置警示标志减少灾害损失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29.
基于山地灾害动态过程仿真需要的考虑,并针对该动态过程仿真时渲染数据量过大所造成的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改进的三角形二叉树LOD算法实现地形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方法。算法对山地地形数据进行了分层和分块的预处理,用三角形二叉树表示地形网格,并结合视点和局部地形的粗糙程度,动态的载入所需的地形块和释放无用的地形块,使得内存中的地形数据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在对地形渲染不失真的前提下,本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形绘制的效率,可应用到大规模山地地形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中去,为整个山地灾害的动态过程仿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30.
在扬子板块北缘城口明中剖面及巫溪徐家坝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的硅质岩、泥岩中发现椭球状重晶石结核。其矿物组成主要为重晶石颗粒与作为"基质"的黄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通过重晶石岩石学、矿物学及锶同位素分析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松软沉积物的孔隙水中。上升洋流带来丰富的营养及富钡物质,表层海水的高初始生产力促使生物繁盛,海水中的钡通过生物作用富集形成生物钡,生物钡(bio-barite)在埋藏过程中的硫酸盐耗竭区(sulfate depleted zones)通过硫酸盐细菌作用(BSR)溶解被激活提供了钡的来源。围岩岩性(黑色泥岩和硅质泥岩)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缺氧的环境中。上述研究对深入理解早志留世时期扬子板块北缘古海洋环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