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3篇
  免费   2602篇
  国内免费   2123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3902篇
地质学   8243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1569篇
综合类   921篇
自然地理   39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410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526篇
  2018年   385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514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613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758篇
  2007年   757篇
  2006年   779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699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512篇
  2000年   50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89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69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31.
This review was prepared as an opening lecture for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s of Fracturing and Seismic Energy Release, held at the Castle of Liblice near Prague from October 28 to November 1, 1985, and organized by the 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the Czecho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view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synthesize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in fracture mechanics and earthquake source physics.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discusse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acture mechanics, earthquake source modeling, heterogeneous fault planes,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faults and fractals, and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This rather broad range of topics prevents presentation of a complete list of all relevant works, though over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references are cited.  相似文献   
732.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球科学》1995,20(5):526-534
通过系统研究郯庐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形变和应力场,再配合断理解带内部构造研究,分析了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带经历了一次以走滑为主、两次以正断层活动为主、三次以逆断层活动为主的断裂活动,使断裂带内部结构异常复杂,形成反转构造,构成中国东部大型断裂带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733.
戴联其  王家映 《地球科学》1995,20(5):589-593
在GIS支持下,本文设计了“分层建模,逐层评价,综合预测”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和建立了物、化探数字异常模型、多因素直接加权模型,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预测模型。这对全面揭示各种异常分布特征与隐伏油气田和地质构造的,对指导生产、辅决策、确定油气田远景提供了很有前景的手段。  相似文献   
734.
甘肃古浪、景泰活断层上的树木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斌  刘百篪 《地震地质》1995,17(2):139-147
在树木地震学测年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沿古浪活断层西段鉴定和评价了数百棵树。对树木生长速率及年轮比率低值偏离的3种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识别。结果表明:断崖上被破坏的青海云杉中,记录的结构和生长速率异常,可以归因于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大地震的影响。从而为古浪地震断层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年代证据。并将前人认为的古浪地震断层位置向冷龙岭北麓南移了30余公里。用该方法在老虎山活断层上对1888年11月2日景秦61/4级地震破裂带定年,再次获得成效  相似文献   
735.
向宏发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5,17(3):225-230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研究,逆断裂破裂位错向上传播至松散层中有4种消减形式:端部分叉、从断裂向褶皱转换、破裂在松散层中的吸收与尖灭及逆断层前方碎砾物质的扰动变形等。端部分叉与扰动变形的消减可能与突发性位错相关;上覆层的褶皱及位错在松散层中的尖灭则多属弹-塑转换型的消减方式  相似文献   
736.
假玄武玻璃及其形成过程和机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假玄武玻璃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形成环境和产状作了综合性描述,并对其摩擦熔融成因进行了论证,对假玄武玻璃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形成假玄武玻璃的地震断层的动力机制、活动方式和脉动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母岩矿物性质和流体对假玄武玻璃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37.
疏勒河断裂带中段为一隐伏基底断裂。由于规模较大,并且充填了低阻的构造角砾岩,因此对VLF有很好的响应。本文分析了该构造的VLF响应特点,指出在本区用VLF方法寻找隐伏构造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38.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739.
安欧 《地震》1995,(3):214-221
岩石接触面在高温高围压下经过几天便烧结起来而有很高但低于原岩的剪切强度。烧结面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大于55—65°时,便不再断裂而沿其它方向剪断。实验最低温压相当地壳10km深,这应是地壳大断裂的上部裂面与下部烧结层的界限深度,受力后便向下延裂,在下部形成震源。这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在10—25km深重复发生的原因。由带内大震机制解P轴方向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趋势的关系、区域残余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分布方向与断裂带走向的关系,讨论了带内大震活动时段的原因。由带内裂面烧结条件、残余和现今应力高值区、岩体低强度区及储存弹性应变能高值区的分布,研究了带内大震空间分布原因。  相似文献   
740.
Source models for the 1993 Hokkaido Nansei-Oki earthquake tsunam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ource model for the 1993 Hokkaido Nansei-Oki tsunami must satisfy certain conditions. Such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two method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source model for this event. A trial-and-error method selects DCRC-17a as the best among 24 different models. This model has three fault planes dipping westward. To reproduce well the tide gauge records at two locations, an inver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modify the dislocation of DCRC-17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