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的汤原-萝北段的构造活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活动受地堑构造控制,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优势分布方向为NE50°~70°,仰角40°~60°。  相似文献   
62.
文章应用1991年的TM图像和2006年的ETM图像,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灌丛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水塘、输水渠、水产池塘),提取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并应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06年,银川平原的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小幅度很大,在研究时段内银川平原自然湿地的面积均大于人工湿地,但是自然湿地占有比例下降,人工湿地比例上升。从景观格局来看,1991年到2006年间,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3.
塔南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4种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开阔的复式箕状断陷结构使塔南凹陷形成了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空间;南屯组多沉积中心发育的优质烃源岩为岩性油藏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沉积断裂及其配置关系决定了塔南凹陷具有沟谷控源、转换带控扇、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水下扇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远...  相似文献   
64.
银川平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分析调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及其环境地质成因,为建立银川平原地表水地下水配置模拟模型及国土资源综合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5.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演变的遥感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遥感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第四纪地质资料,对黄河银川平原段的河道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主要的河流改道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黄河银川平原段在早更新世初期形成,此后,自西向东不断迁移; 在中晚更新世发展壮大,到全新世形成了银川平原的主体,并留下了明显的古河道遗迹; 到了现代,河道逐步变窄,向东迁移的趋势未变且速度依然很快。  相似文献   
66.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 5 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 ,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 ,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南部地区的沉降速率大于北部。地堑系内这种垂直形变场的态势 ,说明本区构造的垂直差异活动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7.
银川盆地位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带的交界带,地层沉积物记录着气候环境的演变信息。通过对银川盆地LS01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定年、粒度分析以及端元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6—MIS5时期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端元分析得到4个有具体环境指示意义的端元Em1—Em4:Em1代表了水动力较弱的弱流水或湖沼相沉积;Em2代表了水动力较强的河流沉积;Em3和Em4可指代区域构造抬升事件。气候演变分为6个阶段:150~137 ka(MIS6),银川盆地气候冷干,出现两次构造抬升事件;137~110 ka(MIS5),气候整体较为暖湿,期间有3次暖事件a1(137~129 ka)、a2(124~120 ka)和a3(118~111 ka);110~107 ka(MIS5),气候转向冷干;107~102 ka(MIS5),气候由冷转暖,出现冷事件b1(106~104 ka),整体偏暖湿;102~87 ka(MIS5),气候较冷干;87~75 ka(MIS5),出现冷事件b2(87~84 ka),但整体偏暖湿。该区域MIS6—MIS5阶段气候变化主要受夏季太阳辐射和岁差驱动。  相似文献   
68.
曹建华 《地球学报》2021,42(3):309-312
自第三纪以来,康滇地块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形成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由于该区"盆-山"地形变化剧烈,山地气候反差大;而西南季风的控制,使得该地区旱季是雨季的2倍,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土壤流/漏失严重,植被立地条件差,以至于石漠化问题缓解不明显.2016—2020年,在该区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专项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为我们了解喀斯特断陷盆地关键带与生态地质特征、总结已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成果提供了条件.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从4个方面"水资源、水土流失、生态地质、生态服务",15篇文章构成"喀斯特断陷盆地关键带与生态地质"专辑,专辑并没有包括专项项目的全部内容,但对深入了解喀斯特断陷盆地的地质、气候、水文、生态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哈广浩  吴中海  何林 《地质学报》2018,92(10):2051-2067
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土和粉砂为主,上部以砾石层为主,向上砾石砾径逐渐变大,顶部为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冰碛主要发育于地堑中部山前地带,构成宽缓的冰碛台地或者终碛垄、侧碛堤。地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两套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早期沉积时代早于5Ma,晚期为晚第四纪;而冰碛及冰水沉积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区地质地貌、沉积和构造等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与盆地发生初始裂陷后的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强烈垂直活动有关,而晚期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形成于盆地后期萎缩过程中,成因可能与中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堰塞湖有关。由于邛多江地堑受控于西侧主边界正断层,早期沉积应晚于其初始裂陷时代。因此,进一步综合现有年龄数据资料认为,藏南近南北裂谷的初始裂陷时代应早于5~10Ma,但晚于约15Ma。  相似文献   
70.
Discontinuous tephra layers were discovered at Burney Spring Mountain, northern California.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y are two distinct tephras. Binary plots and stand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data have been supplement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correlate the two tephra layers to known regional tephra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 are furthermore able to bound our uncertainty in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wo tephra layers. After removal of outliers, within the 95% prediction interval, we can say that one tephra layer is likely the Rockland tephra, aged 565–610 ka, and the second layer is likely from Mt. Mazama, the Trego Hot Springs tephra, aged ~ 29 ka. In the case of the Rockland tephra, the new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spersal to the north was highly restricted. For Trego Hot Springs ash, the new findings extend the distribution to the southwest, with a rapid thinning in that direction. Coupled with considerations of regular tephra dispersal patter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imary dispersal direction for both tephras was to the south, and that occurrences in other directions are unlikely or otherwise anomal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