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冲绳海槽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及其非同步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冲绳海槽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特别是其构造活动性表明,海槽轴部存在一个扩张应力场,是弧后扩张形成的边缘盆地。其基本特征和构造活动性从东北至西南差别明显,具有南北分段的特点。据此作者把海槽分为扩张作用非同步发展的三段;东北段处在扩张前以裂陷为主的地堑或半地堑阶段;中段处于初始扩张过程的裂谷阶段;西南段则处于相对高级扩张的弧后盆地阶段。这种非同步发展可能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过程中,其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2.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前者为一条缓倾斜、延伸至上、下地壳边界的犁式断裂,而后者则为一条切穿地壳并延伸进入上地幔的深大断裂。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结构特征,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并非前人认为的"堑中堑"结构,而是表现为由一系列东倾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略微下凹的Moho面几何形态以及厚2~3.2 km的层状强反射带为下地壳最显著的反射特征。Moho面深度与强反射带厚度变化趋势与银川盆地沉积厚度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本文认为,强反射带的成因可能是由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以岩席状的形式底侵进入地壳底部造成的,而这部分形成强反射带的物质可能补偿了因银川盆地断陷而造成的地壳减薄,最终导致银川盆地之下Moho面并未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隆起。  相似文献   
113.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4.
山西断陷盆地带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用三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该断陷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是地壳深部的上隆作用和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在深部隐伏断裂上派生的右旋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深部的上隆是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5.
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演化史与成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岔路河断陷大量的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岔路河地区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 将成岩阶段分为早成岩A期和B期, 晚成岩A期和B期, 其中晚成岩A期又分为A1和A2两个亚期; 运用BasinMod软件对主要构造部位进行埋藏史和热史的分析, 并结合孔隙演化史的研究, 分析了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结果显示, 在30Ma以前, 储层以压实和胶结作用为主, 下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15%左右, 上部的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20%左右.在30~10Ma, 各地层都沉降至最大埋深, 较深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解, 孔隙度增加至18%左右, 为油气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孔隙空间, 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变化不大.在充分考虑了岔路河地区的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成岩作用演化史以及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断陷的3种成岩模式: 冲积扇成岩模式、扇三角洲成岩模式和半深湖-深湖相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16.
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精度取决于对地下水溶解无机碳演化过程中影响地下水14C活度主要因素的准确识别及其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以银川平原为例,在进行银川平原承压水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区内深层地下水碳酸演化的主要作用并进行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研究认为,控制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反应路径为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长石、角闪石、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以及Ca-Na离子交换。地下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对路径上14C的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地下水14C年龄校正结果表明,除补给区和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银川平原承压水年龄均在2 000 a以上,属“古水”,天然条件下径流缓慢、地下水更新速度小。在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沿地下水流方向,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大;而在承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的年龄明显小于路径上游地下水,潜水与承压水之间的垂向水力联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17.
Based on detailed structural data and available tectonic 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Dangyang Basin,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north-central Yangtze craton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Late Triassic time. In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T3–J1), due to the Indosinian orogeny, nearly N–S compression and shortening occurred, which initiated the Dangyang Basin as a foreland basin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J3–K1) period, the Yanshani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caused contemporaneous NE–SW and NW–SE shortening, which resulted in intense folding of the foreland basin; contraction formed a brush structure diverging in a SE direction and strongly converging in a NW direction around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o Palaeogene, the Yuan'an and Hanshui grabens were separated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Dangyang Basin due to post-orogenic ENE–WSW extension. Finally, at the end of the Palaeogene, ENE–WSW shortening led to invers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grabens.  相似文献   
118.
文章从地层、构造、矿体和矿石等方面总结了河南省舞阳铁矿田岗庙刘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控制铁矿床的地质构造.铁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含矿岩系位于新太古界铁山庙组的上、下混合岩段之间;矿床赋存的空间位置严格受地堑和地垒式断块控制;古侵蚀面不整合构造面只使岗庙刘矿床中部矿块的矿石全部氧化,而对东部和西部矿块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9.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2130,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等级总体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2) 共识别优化银川市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52个,生态廊道累计长度约511.23 km,大致呈“北西—东南”方向网状分布,北部稀疏、南部密集。6条关键廊道贯穿南北,沿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分布,形成了“三纵”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3) 银川市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由819.56 km2的生态源地、22条生态廊道和52个生态节点构成,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以期为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0.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 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 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 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东支分别发生6级以上强震.因此, 查明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强震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