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Ordos Basin, and separates the Alxa (or Yinshan) Massif to the west from the Ordos block to the east. Triassic sedimentation in the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record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tono-sedimentary process between the Alxa Massif and the Ordos block.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lithological packag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current orient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Middle to Upper Triassic clastic rocks in the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The succes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upward-fining sequence and comprises coarse grained alluvial-fluvial facies in the lower part as well as deltaic-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upper part. Based on detailed study and comparisons on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long various sections, the Middle to Upper Triassic strata have been revealed that show clear southeastward-deepening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and transgression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outheastward flowing paleocurrent. These features indicate a southeastward-dipping paleogeography in the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which was original western part of southeastward orientated fluvial-lacustrine system in the northwestern proto-Ordos Basin. Further to the east, the Triassic succession in the Ordos Basin displays gradually thickening and alluvial-fluvial system flow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showing a huge thick sedimentary wedge in the western basin margin. Together with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to the north, the Late Triassic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nd diabase dykes in the Helanshan tectonic belt, all the above sedimentary features could be mostly interpreted as records of an extensional basin correlated to post-collisional collapse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102.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形成多与地幔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最近对青藏高原的一些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是形成于13~11 Ma左右的一套钾质-超钾质岩石,根据岩石化学组成将其分为中基性火山岩组、中性火山岩组和流纹质火山岩.其中中基性火山岩组可能源于一个富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中性火山岩组可能是富钾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流纹质火山岩可能是拉萨地块在中新世时期的伸展构造运动而导致中上地壳因减压而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查孜地区及其邻近火山岩的年龄、化学组成以及岩浆组合,初步认为查孜地区火山岩可能与高原在中新世发生伸展活动而产生的南北向地堑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吉林圣德泉生态园观光旅游区地处伊—舒地堑盆地中部,开发利用第三系砂岩-砂砾岩中的地下热水资源。该地区地热成因属于断裂构造和盆地增温复合型。目前大部分开采的地热田埋藏深度为950~2 000 m,储热层厚度200~300 m,日开采量200~300 m3,水温59~62℃,属于低温地下热水。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以箱模式为原理,从大气污染物平流扩散方程出发,经过简化推导,得出预测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动力统计模型。在模型中既考虑了气象条件的作用,又考虑了起报日的污染物浓度,与纯数学统计模型相比,有着更可信的物理基础;与数值模式相比,本模型不需要污染源排放清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利用银川市2001-2004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_2、NO_2、PM_(10)逐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和同期地面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主要污染物浓度24 h变率预报方程,经2005年6~9月的预报检验,本模型对银川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5.
106.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03°~113°E,31°~39°N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共79个地震观测台站1984—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于被4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根据其直达横波与纵波的到时差,采用鲍威尔(Powel)搜索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测定了震源深度,共得到2051个可定震中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据.作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震源空间分布图、震源深度的平均等值线分布图、震源深度的经向剖面图和纬向剖面图.根据这些资料对震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与该地区大地构造的差异性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利用荷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和郑州-济南剖面南段深地震测深资料,通过一、二维计算与解释,获得了汤阴地堑及邻区的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该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横向上均具明显的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局部存在低速块体,对应汤阴地堑为M面隆起,隆起高点M面埋深为31km,向东往浚县隆起区M面逐渐加深32km,向西往太行山前隆起M面为一陡变带,至长治附近M面埋深增至40km。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与深部结  相似文献   
108.
福建省均口断陷位于崇安-石城断裂带中部,是武夷山加里东隆起区在燕山期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本文论述了均口断陷带的变形、火山、岩浆、沉积作用地质特征,并划分出34个燕山期的构造层。作者认为主要断层是区域扩张作用下形成的拆离断层,它们控制了各种地质作用,推测主断层为超壳断层。  相似文献   
109.
冲绳海槽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及其非同步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冲绳海槽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特别是其构造活动性表明,海槽轴部存在一个扩张应力场,是弧后扩张形成的边缘盆地。其基本特征和构造活动性从东北至西南差别明显,具有南北分段的特点。据此作者把海槽分为扩张作用非同步发展的三段;东北段处在扩张前以裂陷为主的地堑或半地堑阶段;中段处于初始扩张过程的裂谷阶段;西南段则处于相对高级扩张的弧后盆地阶段。这种非同步发展可能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过程中,其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0.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前者为一条缓倾斜、延伸至上、下地壳边界的犁式断裂,而后者则为一条切穿地壳并延伸进入上地幔的深大断裂。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结构特征,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并非前人认为的"堑中堑"结构,而是表现为由一系列东倾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略微下凹的Moho面几何形态以及厚2~3.2 km的层状强反射带为下地壳最显著的反射特征。Moho面深度与强反射带厚度变化趋势与银川盆地沉积厚度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本文认为,强反射带的成因可能是由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以岩席状的形式底侵进入地壳底部造成的,而这部分形成强反射带的物质可能补偿了因银川盆地断陷而造成的地壳减薄,最终导致银川盆地之下Moho面并未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