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4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1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7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466篇 |
地质学 | 1077篇 |
海洋学 | 11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根据岩石孔隙中的天然气引起介电测井孔隙度减小和密度测井孔隙度增大的原理,建立了双密度重叠找气新方法,消除了岩性的影响,提高了测井找气的分辨率,增加了评价气层的直观性。该方法用于寻找陕甘宁盆地低孔隙白云岩气藏,获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其它储层岩性气藏中应用。 相似文献
82.
本文对铜陵矿集区的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影像波谱特性,运用波段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信息,利用彩色密度分割得到蚀变异常图像,清晰显示铜陵矿集区的成矿有利区域。并对遥感解译结果和铜陵地区地质构造与现有矿点对比,验证提取结果。圈定的11个成矿有利区域中:3个A类区蚀变信息明显,具备有利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4个B类区蚀变信息中等,具备有利成矿条件,具有一定成矿潜力;4个C类区蚀变信息离散,成矿条件不明显,具有成矿可能,但是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83.
文章以莱州湾凹陷垦利油田沙河街组储层为例,对传统的回归统计模型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评价储层渗透率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目标储量报告里定火沙三段中孔、中渗;岩性(粒度)和孔隙度是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岩心及测井数据,建立了孔隙度——粒度二元回归渗透率统计评价模型和BP神经网络渗透率预测模型。通过检验样本集精度对比,分析了隐含层数、隐含层节点数等网络结构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的测井参数输入对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检验样本集的渗透率预测结果精度最高,其平均相对误差为37%,比传统的二元回归统计模型精度提高了26%。对目标油田三口井连续处理,BP神经网络模型渗透率预测结果更加合理,可以满足开发层段产能分析等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84.
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沉积学特征研究、层序地层划分、地应力方向判别及大小计算、井壁裂缝识别与评价、烃源岩评价以及非常规油气“七性关系”综合评价当中的应用。但由于测井资料的负载能力有限性、测井与地质信息属性不对应性以及测井资料本身的多解性,使得测井地质学在测井—地质转换、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及其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基础岩石物理研究,挖掘测井曲线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拓展测井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广度,从而使其未来可更好地应用至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等实践工作中。 相似文献
85.
Helena O?ahe?ová Ján O?ahe? Robert Pazúr Richard Hrivnák Milan Valachovi? 《Limnologica》2011,41(4):316-324
The aquatic vegetation of ?í?ov Lake in the Danube floodplain, which is listed in the Ramsar Convention, was investigated to address three main questions: (1) how have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lake and its buffer zone changed from the mid-20th century; (2) how have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aquatic macrophyte assemblage in this lake ecosystem changed over the last 34 years; and (3) which landscape metrics can best explain these temporal changes for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s? Two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remote sensing and botanical field surveys, were applied. Historical (1949, 1970, 1990) and contemporary (2006) aerial photographs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land cover.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were analysed using eight landscape metrics selected in advance to measur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lake ecosystem and its corresponding buffer zone. The species diversity,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rue aquatic macrophytes were surveyed eleven times in five survey stretches between 1973 and 2007.At the landscape level, a decrease in the area covered by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s, 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open water surface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land cover classes in the lake ecosystem, were recorded from 1949 to 2006. Overall, 30 true aquatic macrophytes were found from 1973 to 2007. Species richness did not change considerably, but the abundance of aquatic species fluctuated over the years. Three groups of true aquatic vegetation, based on comm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in 1973–1983, 1989–2002, and 2004–2007 over the last 34 years. The landscape metrics NP, PD, LPI, and SHDI, which all express patterns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mostly indicate temporal changes in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s. 相似文献
86.
在磁异常的反演计算中,为了避免由于选错了磁性体的形状而产生很大的误差,前人已研究了多种所谓自动反演的计算方法.与传统的方法不同,用这些方法,可以同时确定磁性体的几何形状和埋藏深度等参数.但是前人研究的方法需要计算磁异常的三阶导数,因此所受高频噪声干扰十分严重,以至于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很难用到实际资料处理中.本文提出的场比值法可以同时确定磁性体的形状和埋藏深度.场比值法通过场比值field-ratio来确定磁性体的形状,field-ratio的物理含义与Euler反褶积公式中的形状因子类似.场比值法的优点是在反演计算中只需要计算磁异常的一、二阶导数,因此比前人的方法受高频随机干扰小,可以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中.模型实验证明了场比值法的正确性,在河北省宽城地区用场比值法对磁异常反演计算,展示了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7.
88.
89.
怀4井水位观测一直存在取气样所造成的干扰,其表现为水位分钟值曲线每天出现有规律的向上脉冲式突跳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使得数据连续率及完整率降低.为改变怀4井长期存在的取气样影响水位观测的现状,减少水位观测数据突跳次数,提高观测质量精度,针对取气样方式进行改进,采用球胆排水真空脱气法进行溶解气样品的采集与脱气,避开直接在泄流... 相似文献
90.
可压裂性是页岩在水力压裂中具有能够被有效压裂的能力的性质,是页岩开发中最关键的评价参数,影响因素包括页岩脆性、天然裂缝、石英含量、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目前常利用页岩矿物组成或岩石力学参数来表征,难以全面反映页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综合性质。采用极差变换和经验赋值方法将参数标准化,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因数对可压裂性影响的权重,使用标准化值与权重系数加权得到可压裂系数的数学模型可对页岩可压裂性进行定量评价。可压裂系数越大,页岩可压裂性越强。采用该模型计算渝东南地区渝页1井龙马溪组页岩可压裂系数为0.485 5,Barnett页岩可压裂系数为0.484 4,总体处于同一水平;同时,使用该模型将页岩可压裂性分为3个级别,可压裂系数在0.132 0~0.282 0的页岩可压裂性低,水力压裂效果不佳;可压裂系数在0.282 0~0.456 7的页岩可压裂性中等,水力压裂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可压裂系数在0.456 7~0.784 0的页岩可压裂性高,是优质的可压裂层。水力压裂应选择可压裂系数大于0.360 7的页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