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7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1691篇
测绘学   106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937篇
地质学   4150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12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54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401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循环荷载下人工结构性土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正  瞿帅  章定文  徐林荣 《岩土力学》2015,36(6):1691-1697
针对长期动载作用下天然沉积结构性黏土地基强度和刚度循环软化问题,分别以水泥和食糖为模拟粒间胶结和大孔隙的材料,制备了不同胶结强度和初始孔隙比的人工结构性土,开展了人工结构性土与相应重塑土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土体胶结强度、初始孔隙比、围压和动应力幅值对累积变形和动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累积应变-振动次数曲线以临界循环应力为界分为:塑性安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临界循环应力随胶结强度增大、初始孔隙比减小而增大;土体胶结强度越高,脆性破坏越明显,累积应变曲线转折点对应的应变越小。动强度的应变破坏标准采用转折点应变值更符合土性变化规律;动强度随胶结强度增大、初始孔隙比减小而增大;动黏聚力cd随破坏振次增大而降低,而动内摩擦角?d基本不变。试验结果可为软弱土地基动力灾变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为研究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规律,在地质力学评估及矿压显现特征实测的基础上,采用真三轴相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加载梯度下巷道围岩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浅埋静水压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呈现“浅部拉应变、深部零应变”的特征;深埋静水压力及初掘采动应力下巷道围岩出现“径向应变拉压交替分布”现象;当采动应力集中系数大于2时,深埋巷道围岩应变进入非线性大应变状态。采用FLAC3D的应变软化模型与摩尔-库仑模型,对比研究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位移、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应变软化条件下,巷道围岩产生拉、压分区破坏且软化后的围岩位移与实测结果更吻合。综合研究结果,揭示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拉、压分区的产生机制,初步提出了注浆、喷层等措施,防止过度应变软化引起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为类似巷道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3.
考虑侧向变形的路堤沉降一维法计算修正系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软土路基中三维固结效应以及路堤的应力重分布产生的水平推力,引起的侧向变形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别给出了一般粘性土和软土的沉降修正系数式子,它们是在路堤高度及路基土体孔隙比之间直接建模的,主要适用于均质或近似均质的路基。实例计算表明:经过修正后,沉降一维计算结果基本上可考虑到土体的侧向变形,且修正后的沉降比较接近实测值,在工程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4.
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IS数据管理与图形显示的优势、组件技术,设计了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变形监测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25.
In the low‐pressure,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 of western Maine, USA,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 grew at c. 400 Ma, very late during the regional orogenesis. These porphyroblasts, which preserve straight inclusion trails with small thin‐section‐scale variation in pitch, were subsequently involved in the strain and metamorphic aureole of the c. 370 Ma Mooselookmeguntic pluton. The aureole shows a progressive fabric intensity gradient from effectively zero emplacement‐related deformation at the outer edge of the aureole ~2900 m (map distance) from the pluton margi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vasive emplacement‐related foliation adjacent to the plut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ervasive foliation spanned all stages of crenulation cleavage development, which are preserve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pluton. The spread of inclusion‐trail pitches in the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 as measured in two‐dimensional (2‐D) thin sections, increases nonlinearly from ~16° to 75° with increasing strain in the aureole. These data provide clear evidence for rotation of the staurolite porphyroblas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developing crenulation cleavage. The data spread is qualitatively modelled for both pure and simple shear, and both solutions match the data reasonably well. The spread of inclusion‐trail orientations (40–75°) in the moderately to highly strained rocks is similar to the spread reported in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We consider it likely that the sample‐scale spread in these previous studies is also the result of porphyroblast rotation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However, the average inclusion‐trail orientation for a single sample may, in at least some instances, reflect the original orientation of the overgrown foliation.  相似文献   
126.
两种不同的SVM建模方法在大坝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支持向量机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建模分析和预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仅用大坝的变形数据作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二是用温度、水压等大坝变形的影响因子作为输入端,大坝变形数据作为输出端,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两种建模方法比较研究鲜有讨论,文中用这两种建模方法对福建省某一大坝进行建模预测。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法建模预测速度更快,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利用2007—2010年花东纵谷南段区域的InSAR形变数据作为约束, 采用分段断层模型和层状介质模型, 反演中国台湾东部纵谷断层南段滑动速率空间分布, 并据此分析断层运动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纵谷断层南段整体以逆冲运动为主, 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纵谷断层南段的滑动速率具有空间非均匀性, 在空间上可以细分为深浅两个极值区, 浅部(0~15 km)最大滑动速率为10 cm/a, 位于深度2.5 km左右; 深部(15~30 km)最大滑动速率为21 cm/a, 位于深度25 km左右。 反演结果与用重复地震估算的深部滑动速率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8.
吴珍汉  叶培盛  吴中海  赵珍 《地质通报》2014,33(05):595-605
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出露显生宙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多期岩浆热事件,良好地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导致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历史。对雅拉香波穹隆不同构造部位的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期构造岩浆事件的高精度测年数据。早期锆石年龄520.4±6.3Ma与536±12Ma指示喜马拉雅地块结晶基底泛非期岩浆侵位时代,晚期锆石年龄揭示新生代碰撞造山不同阶段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时代。其中,45.6±1.2~44.16±0.88Ma反映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起始时代,35.00±0.48Ma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增厚地壳深部构造热事件年龄,15.67±0.50Ma指示雅拉香波核部花岗岩侵位及穹隆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29.
华北强震地形变及重力前兆特征与孕震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兆宏  范燕 《中国地震》1999,15(1):46-53
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强震地形变及重务前兆特征,发现震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与构造密切相关的动力不过程;在震中区介质状态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组合-硬化模式:调整单元的运动,牵动较大范围构造运动的加及断层两侧深层介质密度变化;应力集中单元由于能量的不断积累,介质出现硬化过程。上述机理形成了前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0.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其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5 mm、7.41 mm和34.47 mm,3个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28 mm、300 mm和193 mm,采空区形变空间分布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