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8篇 |
免费 | 4472篇 |
国内免费 | 21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33篇 |
大气科学 | 1144篇 |
地球物理 | 5353篇 |
地质学 | 7429篇 |
海洋学 | 2137篇 |
天文学 | 2039篇 |
综合类 | 832篇 |
自然地理 | 23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355篇 |
2023年 | 344篇 |
2022年 | 629篇 |
2021年 | 639篇 |
2020年 | 671篇 |
2019年 | 720篇 |
2018年 | 605篇 |
2017年 | 652篇 |
2016年 | 687篇 |
2015年 | 705篇 |
2014年 | 829篇 |
2013年 | 780篇 |
2012年 | 935篇 |
2011年 | 928篇 |
2010年 | 772篇 |
2009年 | 1087篇 |
2008年 | 969篇 |
2007年 | 1056篇 |
2006年 | 1039篇 |
2005年 | 905篇 |
2004年 | 892篇 |
2003年 | 891篇 |
2002年 | 712篇 |
2001年 | 658篇 |
2000年 | 633篇 |
1999年 | 544篇 |
1998年 | 601篇 |
1997年 | 357篇 |
1996年 | 322篇 |
1995年 | 311篇 |
1994年 | 274篇 |
1993年 | 234篇 |
1992年 | 201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81.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882.
中国南方发现大型文石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南方大量石笋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石笋沉积纹(微)层结构构造特征大同小异,但是文石石笋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文石石笋沉积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滴水多而稳定,水温低、气温略高的冷、湿的洞穴气候条件。文石转变为方解石常保留文石的针状、柱状晶形,并存在于石笋沉积生长的始终。文石结构构造转化在常温或低温、常压或低压下自调整作用的成晶成岩环境进行,其强度取决于所在洞穴气候环境、滴水在石笋的渗流和石笋的含水度。转化作用不影响同位素分馏,石笋同时全面记录古气候环境信息。研究文石石笋对重建古气候环境、成岩成矿作用都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83.
为了探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结构实施了山东日照到滨洲剖面的宽频带地震探测,于2003~2005年使用REFTER130-01型和CMG-6TD型三分量地震仪(频宽50~60s).以10~25km间距布设了25个台站观测近三年时间.由远震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得到了华北板块、超高压变质带、扬子板块清晰的P波速度图像.华北板块具有简单的低速体形态,越过郯庐断裂向超高压变质带扩张,并平稳地由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直到黄河以北的古城镇.Moho面和岩石圈深度分别为30~35km,75~80km;扬子板块为高速体,界于两者之间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平均速度大于两侧板块,剖面上从日照到五莲-烟台断裂范围内除地壳为高速体外,30~60km深度范围内有一个高速体和一个低速体拼会在一起,构成了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最突出的构造特征.此高速体应为榴辉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组成,它可能属于折返回来又被移动的超高压变质岩组合体,并与华北板块基底直接接触,超高压变质带的下界面深度为60km.下界面平直,可能意味着正在消退的造山带的山根,或是造山带的下一层Moho面?郯庐断裂带地壳出露的共四条带,比较陡的产状向深部延伸,并逐步向南倾,TLF2~TLF4在岩石圈底界处合并. 相似文献
884.
Li Li Yang Hong Jiahu Wang Robert F. Adler Frederick S. Policelli Shahid Habib Daniel Irwn Tesfaye Korme Lawrence Okello 《Natural Hazards》2009,50(1):109-123
Many researchers seek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recently available and virtually uninterrupted supply of satellite-based rainfall
information as an alternative and supplement to the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in order to implement a cost-effective flood
prediction in many under-gauge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Recently, NASA Applied Science Program has partnered with USAID
and African-RCMRD to implement an operational water-hazard warning system, SERVIR-Africa.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build up disaster management capacity in East Africa by providing local governmental officials and international aid
organizations a practical decision-support tool in order to better assess emerging flood impacts and to quantify spatial extent
of flood risk, as well as to respond to such flood emergencies more expediently.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integrating NASA’s standard satellite precipitation product with a flood prediction mode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in Nzoia, sub-basin of Lake Victoria, Africa. This research first evaluated the TMPA real-time rainfall data against
gauged rainfall data from the year 2002 through 2006. Then, the gridded Xinanjiang Model was calibrated to Nzoia basin for
period of 1985–2006. Benchmark streamflow simulations were produced with the calibrated hydrological model using the rain
gauge and observed streamflow data. Afterward, continuous discharge predictions forced by TMPA 3B42RT real-time data from
2002 through 2006 were simulated, and acceptable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enchmark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designated statistic indices such as bias ratio (20%) and NSCE (0.67). Moreover,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 flood prediction
results were improved with systematically bias-corrected TMPA rainfall data with less bias (3.6%) and higher NSCE (0.71).
Although the results justify to suggest to us that TMPA real-time data can be acceptably used to drive hydrological models
for flood prediction purpose in Nzoia basin, continuous progress in space-borne rainfall esti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higher
accuracy and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is highly appreciated. Finally, it is also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o increase flood
forecasting lead time, more reliable and more accurate short- or medium-range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is a must. 相似文献
885.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 平面上表现为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 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基础上, 通过构造解析, 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 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 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 形成于J2末, 并持续到K2初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 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 由近E-W向挤压, 转变为NE-SW向挤压, 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 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之, 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 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活动, 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 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 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 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6.
塔中低凸起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低凸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古生界构造特征总体以南北对冲挤压为特点,形成南北两大弧形构造体系,在弧形构造体系上发育晚奥陶世台地边缘沉积。早海西期大规模逆冲逆掩构造由于受东西向区域应力不一致的控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下地质结构的变异,并形成了呈NNE走向的走滑断裂体系,控制了研究区纵向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导致走滑断裂表现为西晚东早,东部定型于晚海西期,西部定型于喜山期。多期次的构造作用,使研究区发育挤压收缩构造、走滑压扭构造两大类基本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887.
888.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构造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位于全球或巨型经向或纬向构造带中 ,暗示山脉形成和地球自转之间有内在联系。它们均位于区域弧形构造带弧顶部位 ,弧形构造带成因包括俯冲弧、碰撞弧和伸展弧三类 ,弧形构造弯曲方向与不同类型弧形构造之间有着特定的几何关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与某种具体构造相联系 ,诸如火山构造、推覆构造等 ,反映构造作用在其形成中的意义。它们在新生代期间均发生强烈隆升 ,至今仍有活动。其隆升过程既有构造隆升 ,又有均衡隆升 ,以构造隆升为主。构造隆升中断裂构造、特别是两组断裂复合起着决定作用 ,火山作用对某些高峰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9.
讨论了一些有关地壳均衡概念的模型。业已证明 ,这些模型既不能用以正确评估地球的平衡状态 ,也不能用以解释构造成因。介绍一种新的地壳均衡模型 ,它与地球的某一种旋转方式相适应。地球体与球的偏差 ,被用来作为地球平衡的判据。地球被认为是在偏差趋近于零的那些点上得到平衡的。地球体与球体之间标志的差异 ,是由地球外壳中地质作用的方向所确定的。所提出的是大地地壳均衡模型 ,是地壳中构造形成新旋转假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