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99篇 |
免费 | 2577篇 |
国内免费 | 39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0篇 |
大气科学 | 2172篇 |
地球物理 | 1564篇 |
地质学 | 10540篇 |
海洋学 | 1341篇 |
天文学 | 230篇 |
综合类 | 1029篇 |
自然地理 | 7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7篇 |
2023年 | 537篇 |
2022年 | 659篇 |
2021年 | 731篇 |
2020年 | 669篇 |
2019年 | 638篇 |
2018年 | 517篇 |
2017年 | 508篇 |
2016年 | 549篇 |
2015年 | 599篇 |
2014年 | 872篇 |
2013年 | 696篇 |
2012年 | 739篇 |
2011年 | 761篇 |
2010年 | 702篇 |
2009年 | 661篇 |
2008年 | 601篇 |
2007年 | 565篇 |
2006年 | 525篇 |
2005年 | 505篇 |
2004年 | 474篇 |
2003年 | 410篇 |
2002年 | 496篇 |
2001年 | 480篇 |
2000年 | 412篇 |
1999年 | 378篇 |
1998年 | 357篇 |
1997年 | 332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321篇 |
1994年 | 304篇 |
1993年 | 281篇 |
1992年 | 330篇 |
1991年 | 313篇 |
1990年 | 284篇 |
1989年 | 241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8篇 |
1964年 | 9篇 |
196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2.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序列,对渔山列岛,大连獐子岛,南麂列岛,山东南隍城乡,舟山嵊泗5个野生群体的厚壳贻贝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在mt DNACO1基因同源片段上共检测到了39个多态位点,其中39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突变位点,构成40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渔山山东大连舟山南麂;然而单倍型多样性却是山东渔山南麂大连舟山。分子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构建结果显示:5个群体之间分为3个单倍型类群(A、B、C),其中A类群含15个单倍型,B类群含23个单倍型,C类群含2个单倍型(均为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其中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在上述三个类群中都有分布。3个单倍型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9~0.0268。渔山列岛群体内遗传分化较为显著,其他4个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3.
The 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 of zooplankton and the influence of upwelling on zooplankton biomass were examined using water column data of current velocity and mean 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MVBS)collected by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 deployed in the southeastern Chukchi Sea during the 5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 in summer 2012, combined with the satellite observational data such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wind, and chlorophyll a(Chl a). Hourly acoustic data were continuously collected for 49-d in the mooring site. Spectr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migrating patterns of zooplankton, even though precisely classifying the zooplankton taxa was not available. The prevailing 24-h cycle corresponded to the normal DVM with zooplankton swimming upwards at sunrise and returning to deep waters at sunset. There was a clear DVM in the upper 17 m of the water column during the period with distinct day-night cycles, and no active DVM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when the sun above the horizon(polar day), suggesting that light intensity was the trigger for DVM. Also there was a second migrating pattern with 12-h cycle. The upwelling event occurring in the northwest of Alaskan coastal area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zooplankton biomass at the mooring site. During the upwelling, the SST close to the mooring site dropped significantly from maximal 6.35°C to minimal 1.31°C within five days. Simultaneously, there was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MVBS and Chl a level, suggesting the aggregation of zooplankton related to upwelling. 相似文献
104.
105.
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有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 cell ml-1、鞭毛虫103 cell ml-1、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 cell ml-1、蓝细菌104-5 cell ml-1、异养细菌106 cell ml-1、病毒107 particle ml-1。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例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Pico和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可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1.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 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以2014年南海北部陆坡M站春、秋两季底流观测潜标回收为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潜标上浮过程中垂直运动特征。首先做出忽略水平海流影响、刚性连接以及主要部件外形简化等假设。通过刚性连接部分上浮数值试验,得到释放后各部件能够保持相对位置不变、整体上浮的结论。视整个系统为刚体建立了垂直运动模型。分别模拟两次潜标回收,模型与高精度超短基线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整个上浮过程可分为加速上浮阶段和稳定上浮阶段;模型速度曲线与观测速度拟合线比较接近,给出的平均模型速度与平均观测速度均相差0.2m/s;模型能够反映出在稳定上浮阶段,稳定上浮速度随时间缓慢降低的变化特征;各部件上浮的垂直速度是振荡变化的。模型可为相关水下仪器回收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8.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马钱子风湿丸合风湿痹痛丸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 例肝肾亏虚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 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泡腾片联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钱子风湿丸合风湿痹痛丸治疗。观察2组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65%(59/63),对照组为76.19%(48/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WOMAC、SF-36、HSS评分及膝关节疼痛、腰膝沉重、下肢酸楚、行走疼痛或不适的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4.76%(3/63),对照组为6.35%(4/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钱子风湿丸合风湿痹痛丸治疗肝肾亏虚型KOA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