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1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篇 |
大气科学 | 162篇 |
地球物理 | 221篇 |
地质学 | 175篇 |
海洋学 | 196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现有的水下地形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探测模型尚未综合应用SAR的极化信息。本文基于Valenzuela的雷达散射截面表达式与袁业立提出的海波高频谱表达式,并结合全极化SAR相干斑抑制的极化白化滤波法,将极化信息有效地运用到水下地形SAR探测中去。最后,以中国台湾浅滩为例,分别利用Radarsat-2单一极化和全极化影像开展水下地形SAR探测研究,探测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全极化信息的探测精度明显优于单一极化信息的探测精度,利用极化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下地形SAR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82.
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的近共振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虑西风角动量(基本气流的二阶修正)对缓慢移动性Rossby波的反馈作用,建立起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近共振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使用4阶Runge-Kutta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发现,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近共振相互作用,可以使缓慢移动性Rossby波和西风角动量产生30~60 d的低频振荡。在高纬度地区(60oN),30~60 d低频振荡主要以缓慢西移的1波为主;而在中纬度地区30~60 d低频振荡主要表现为1~3波,其中1波可以是缓慢东移的,也可以是缓慢西移的,而2波主要表现为缓慢向西移动,3波为缓慢向东移动。 相似文献
83.
84.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112-130
AbstractFluid dynamica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predicts a large-scale regional domal uplift prior to basalt eruptions i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which can be readily measured when a plume head rises below a shallow marine sedimentary basin. Research on the sedimentology, biostratigraphy, and isotopic chronology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Maokou stage is not uniform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but rather sedimentary facies with a north–south linear alignment and west–east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 the syn-depositional normal faulting of the Changhai and Xiaojiang faults, which are the result of underwater dynamic uplift induced by deep mantle activity. The dynamic uplift started in the Maokou stage. Thus, thinning of the Maokou limestone was the product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itial depositional thickness caused by the underwater uplift and post-depositional surface uplift and erosion, but post-depositional uplift was much less than kilometre scale. Sedimentary facies differentiation and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Maokou stage provide a constraint for the time of the initial eruption and eruption environment before and during the Emeishan basalt eruption. Small-scale magmatic activity might have already begun in the middle of the Maokou stage, whereas submarine and terrestr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coexisted before and during Emeishan basalt eruption. 相似文献
85.
86.
为分析海拔高度大于1 300m的中高山地区地形地貌因子对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程度,运用基于因子综合贡献率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黔东北中高山地区坡面形态、地形坡度、相对高差三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各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频数、面积及体积分量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顺序赋值法量化各分量贡献率的贡献指数,并以各分量贡献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构建敏感性系数,定量分析三类地形地貌影响因子对中高山地区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形和凸形坡面形态的斜坡中后部为地貌演化堆积区,能提供较大重力势能,属滑坡发育的敏感性坡面形态因子;地形坡度在18°~22°之间的较陡坡和相对高差在40~80m之间的矮坡常分布于受地表水强烈冲刷的地带,在一定重力势能和强烈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极易诱发浅层小规模滑坡;地形坡度大于27°的极陡坡和相对高差大于120m的高坡由于具备较大重力势能,常诱发深层大规模滑坡. 相似文献
87.
芦山7.0级地震宏观场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汶川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庐山县又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其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目前认识较少.通过专项工作,考察了雅安雨城区、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等地区的结构震害及其场地条件,包括软土场地、老河床、不利地段、潜在滑坡等,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害与场地条件有较密切关系,震害形式主要表现为软土震陷、河谷地形控制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加重震害、潜在滑坡的威胁、地质灾害堵塞交通等,其中软土震陷、河谷地形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处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8.
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有很大影响.本文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坡角情形下,垂直入射不同SV波时陡坎地形对陡坎上侧(坡顶)和陡坎下侧(坡底)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大于水平自由地表,陡坎下侧的放大系数则小于水平自由地表;(2)x方向,随着坡角的增大,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也增大,而陡坎下侧的放大系数随之减小;z方向,随着坡角的增大,陡坎上、下侧的放大系数都增大;(3)坡角发生变化时,陡坎下侧的影响范围基本不变,而在陡坎上侧,影响范围随坡角的增大有少许增加;(4)由于陡坎的存在,场地表面z方向出现了振动,放大系数随着坡角的增大而增大,放大系数与输入波有关,但是,x方向的放大系数受输入波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9.
江西省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西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2008年12月12~13日江西省的一次大范围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和中层高度的干燥暖舌共同影响,是这次灰霾天气过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冷空气受到700hPa干暖舌的抑制作用,形成低层偏冷,中层偏暖的"逆温"结构,导致了大范围的灰霾天气过程出现、维持;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受昼夜温差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轻雾和灰霾天气之间频繁转换;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以水平运动为主,在遇到较高海拔的山脉阻挡后,沿山脉边缘向东西方向扩展,汇集到平原、河谷地区,降低这些地区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区域由"南北向型"演变成了"东西向型"。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