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3篇 |
免费 | 346篇 |
国内免费 | 9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1577篇 |
地球物理 | 163篇 |
地质学 | 150篇 |
海洋学 | 371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利用1957~1998年的资料,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及热带气旋活动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出几点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以求对热带气旋活动的长期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2.
台风登陆衰减后造成降水加强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1965-2008年101例登陆台风衰减后3d内仍存在较强降水的天气过程,运用客观分离方法及其改进方案,分离提取了台风降水(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TCP),结果表明:即使登陆台风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停编后,因台风系统的存在而产生高强度降水是一种普遍现象,仍旧是预报服务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得到TCP及台风的气候特征:台风衰减点的位置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与南岭、武夷山脉的走势大致吻合;台风衰减后降水并非单纯性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分布具有向北、向西扩散的特点,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江汉一江淮一带,仍然是防灾减灾的重点.对于衰减后降水反而加强的台风,防御重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登陆华南类和登陆华东类两类路径的台风展开. 相似文献
143.
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的灾害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1~3日,热带气旋“蒲公英”自生成到影响浙江沿海地区期间,不仅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移动路径长、变化较复杂,而且创下了近3年来台湾风灾损失的最高纪录,同时也给浙江等沿海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者主要利用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从宏观上对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中的强度及其引发的风雨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登陆台湾期间,东亚环流形势呈典型的鞍形场分布,有利于处于两高之间热带气旋“蒲公英”的维持和北上转向。而在其登陆浙江沿海地区后,浙江沿海地区处于较强的偏东气流中,“蒲公英”中心处于高空槽后,气流下沉以及缺少水汽和能量充沛供应使得其减弱为热带风暴。无论是其登陆台湾还是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垂直方向始终呈深厚气旋性涡柱结构,但中心附近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不利于中心附近的对流发展。相反,台风外围螺旋云带内不仅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层较深厚,且存在高湿和强上升运动,因而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对流云团发展强度的不同使得“蒲公英”两次登陆期间引发的风雨灾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4.
145.
广西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数值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旋衡风方程,推导热带气旋区域内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状况,把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回归统计,建立广西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较好,可供热带气旋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6.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5—2007年美国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尤其南海区域)TC生成个数和活动频数比爆发前有显著增加,而超过1/2的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150°E以西)有TC活动,表明TC活动可能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大多数(77%)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TC活动偏多,且TC生成位置偏西;而大多数(77%)爆发偏晚年份,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没有TC活动。季风的偏早爆发受季节内振荡、西北太平洋TC活动、中纬度冷空气活动等复杂因素影响,而季风的偏晚爆发则主要受季节内振荡影响。 相似文献
147.
This study examin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ndex during June and the total tropical cyclone (TC) genesis frequenc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July and August.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cause for this relation,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highest positive NAO years and lowest negative NAO years was analyzed by dividing into when 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years were included and when 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years were not included.When 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years were included, for positive NAO years, the TCs mostly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showed a pattern that migrate from the sea northeast of the Philippines, pass the East China Sea, and move toward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In contrast, for negative NAO years, the TCs most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showed a pattern that migrate westward from the sea southeast of the Philippines, pass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move toward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and Indochinese peninsula. These two different TC migr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recurving location of TC, and for positive NAO years, the recurving of TC was averagely found to take place in the further northeast. In addition, the migration patterns also affect the TC intensity, and the TCs of positive NAO years had stronger intensity than the TCs of negative NAO years as sufficient energy can be absorbed from the ocean while moving north in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The TCs of negative NAO years showed weak intensity as they weaken or disappear shortly while landing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and Indochinese peninsula. On the other hand, the above result of analysis is also similarly observed when 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years were not included. 相似文献
148.
Coastal inundation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sea levels is the main factor which leads to th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whenever a severe tropical cyclonic storm hits the Indian coasts. The Andhra and Orissa coasts are most vulnerable for coastal inundation due to extreme rise in sea levels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yclones. Loss of life may be minimized if extreme sea levels and associated coastal flooding is predicted well in advance. Keeping this in view, location specific coastal inundation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for the Andhra and Orissa coasts of India. Sever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data of past severe cyclones that struck these regions. The simulated inland inundation distances are found to b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reported flooding. 相似文献
149.
利用1949~1996年4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年个数资料和1958~1997年40年南亚高压(SAH)特征参数的月平均资料,讨论了西北太平洋TC年个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年个数周期和周期能量等特点及其与SAH特征参数的关系和异常TC年前期SAH环流场和100 hPa高度场的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前期SAH对当年TC频数有一定影响,SAH中心位置偏北、偏西,中心强度偏弱时,当年TC偏多,反之,当年TC偏少。 相似文献
150.
全球数值模式中的台风初始化Ⅱ: 业务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缺少大量有效的观测资料,台风初始化对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而言,仍然是一个悬而末决的难题.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自从1996年将台风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一直使用经验的人造bogus涡旋台风初始化技术.实际上,不同时期的台风有着不同的环流结构,即使同一个台风在不同的生命期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结构特征的差异并不能依靠现有的bogus涡旋技术体现出来,这种主观方法的统一性与台风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近,基于国家气象中心全球资料分析同化-预报循环系统,设计和发展了一套新的台风初始化业务方案,它主要由初始涡旋形成、涡旋重定位和涡旋调整3部分过程组成.相比于业务中使用的人造bogus涡旋台风初始化方案,新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台风涡旋结构的影响,而更多地是依靠数值模式自身的动力和物理过程来协调约束产生三维空间的涡旋结构.应用新方案,文中对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2006年0605号台风格美(Kaemi)进行了数值试验,初步分析表明,新方案在实现台风涡旋环流结构的初始化方面效果较好,同时,对台风格美多个时次的预报结果也显示,相比于业务使用的bogus方案而言,新方案对台风路径平均预报误差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