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is paper de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s and siliceous cathodolumines-cence of host rocks, ores and hydrothermal silicified quartz of the Carlin-type ore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primary silicified quartz is nonluminescent but quartz in host rocks andsecondary silicified quartz are luminescent by the action of cathode rays. Correspondingly,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host rocks, ores and hydrothermal quartz veins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In strat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the "Dachang" host bed, δ~(30)Si of the host rocks ranges from 0.0‰-0.3‰, while that of primary ore-forming silici-fied fluids from -0.1‰ to -0.4‰, in the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and Indosinian diabasehost beds, δ~(30)Si of the host rocks is from -0.1‰ to -0.2‰ and that of the primary silicified quartz veins from 0.3‰-0.5‰. This pattern demonstrates the following geochemical mineralization process: primary ore-forming sili-ceous fluids migrated upwards quickly along the main passages of deep-seated faults from mantle to crust and en-tered secondary faults where gold deposits were eventually formed as a result of perme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siliceous ore-forming fluids into different ore-bearing strata. This giv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fact that ore-forming fluids of this type of gold deposi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upper mantle differentiation and shows goodprospects for deep gold deposits and geochemical background for large and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952.
旅行时线性插值(LTI)射线追踪算法是基于线性假设的,在向前处理过程中仅用按行或按列扫描的方法来计算节点旅行时没有考虑逆向传播射线,导致其计算精度与网格剖分大小有关,在处理复杂介质时会使得追踪出来的射线路径不一定满足最短旅行时。因此,笔者提出了两点改进措施:在向前处理时需采用全方位循环的方法来计算节点最小旅行时;在网格边界加入次生节点。模型试算结果表明:采用全方位循环的LTI法考虑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射线,可提高其对复杂模型的适应能力;在节点间距相同的情况下,网格边界插入次生节点的LTI法较传统的LTI法计算精度至少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计算速度也更快;随着节点间距剖分的越精细,计算耗时下降也越明显,计算速度较传统的方法可提高n~10n倍。  相似文献   
953.
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床为例,通过对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系统研究,流体包裹体分布表现以纯液相包裹体(A区)和大体积、大气相比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B区)为主的分区现象.A区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4℃,成分为H2O;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48℃,主要集中在260℃、330℃,成分为H2O和C6H6.所测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大于前人对该矿床所测得的最高温度293℃,说明有温度更高的还原流体参与成矿.结合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背景和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初步认为该H2O-C6H6成分体系流体可能是伴随该区强烈构造运动沿深大断裂快速脉动上涌到地壳中的地幔流体;该流体作用导致壳幔叠加成矿,是秦岭造山带大规模改造成矿的序曲.  相似文献   
954.
Re-Os同位素在基性-超基性岩物质来源示踪方面已得到较广泛应用,但在酸性岩方面尚属少见。与其它同位素体系不同,Re、Os均为高亲铁元素,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Re属于中等不相容元素,Os属于强相容元素,地壳和地幔两端员Os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因此,Re-Os同位素是研究花岗岩中是否存在幔源物质贡献的灵敏示踪剂。通过采自湖南骑田岭复式岩体三个阶段15件花岗岩全岩样品Re-Os同位素的分析,这些样品中Re、Os含量极低(Re含量0.0053~0.4539ng/g,Os含量0.0011~0.0328ng/g),Os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3543~1.728,波动较大,显示骑田岭岩体成岩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其中,早阶段与新田岭钨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粗粒似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壳源物质贡献更多一些,而晚阶段与芙蓉锡矿关系密切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幔源物质相对更多一些。Re-Os同位素的研究,不仅能够为花岗岩物质来源与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而且,对于获取南岭重点矿集区深部成矿的地球化学信息、探索南岭矿集区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幔源岩浆在不同类型矿化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5.
GIS网络分析技术在河流水污染追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河流水环境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GIS网络分析技术在河流水污染追踪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河系网络模型的建立、河流水环境数据库的建立与集成、河流水污染追踪应用的方法与步骤,并以汉江流域河系为例,进行了原型研究。  相似文献   
956.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REE地球化学及示踪作用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杨守业  李从先 《地球化学》1999,28(4):374-380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不同。长江沉积物REE含量较高,元素含量变化也大于黄河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表明长江沉积物的(La/Lu)N、(La/Yb)N、(Gd/Yb)N的值也相应地比黄河沉积物中的高10%左右,分布曲线均呈明显的石倾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相对富集LREE。且长江样品比黄河样品更富集LREE,但Eu亏损不及黄河样品;两者的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均呈平坦稍右倾状,具有  相似文献   
957.
安徽大团山层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团山层状铜矿床位于铜陵狮子山矿田内,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赋存于三叠系殷坑组地层中,与矿化有关的岩浆岩为燕山中晚期石英闪长岩。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大团山层状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稀土元素组成和硫同位素示踪研究,深入探讨大团山层状铜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958.
南黄海作为东部陆架海的一部分,其沉积物记录了源区、气候及古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信息。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的方法,对南黄海西部CSDP-1孔沉积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CSDP-1孔沉积物碎屑锆石主要表现出300~100,500~300,1 000~700,2 100~1 700和2 600~2 300 Ma 5组年龄区间。由底部到顶部,钻孔沉积物中除了1 000~700和2 100~1 700 Ma的锆石质量分数变化较大,其他年龄组的锆石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长江、黄河、废黄河和淮河作为钻孔区域可能的物质来源,其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长江沉积物以1 000~700 Ma的锆石为特征,黄河沉积物中2 100~1 700 Ma的锆石质量分数最高,废黄河与淮河沉积物中500~300 Ma的锆石质量分数均比黄河和长江沉积物高。通过对CSDP-1钻孔及河流沉积物进行物源判别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可认为:钻孔沉积物3.20 Ma以来存在多源物质贡献,长江源物质占优势,淮河源次之;淮河从2.16 Ma开始对钻孔区域有影响;0.78 Ma该区开始有黄河源的物质,且以黄河沉积物为主要物质来源;废黄河对钻孔区域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59.
从沉积物中提取示踪指标是研究西太平洋暖池区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准确识别沉积物的源区是其中的关键。目前已通过不同的物源示踪指标,如黏土矿物、石英单矿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碎屑组分的放射性成因Sr-Nd同位素等,对西太平洋暖池北部和西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暖池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和火山岛弧,部分来源于澳大利亚和/或新几内亚。本文系统归纳和总结了上述示踪指标在西太平洋暖池区的物源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西太平洋暖池沉积物源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60.
冲绳海槽南部作为冲绳海槽全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最快的区域,其沉积物记录了物源区、黑潮及东亚季风演化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对冲绳海槽南部H4-S2孔沉积物开展了物源示踪研究。结合核密度估计图解(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累积年龄分布(Cumulative Age Distribution,CAD)及其相关性分析,进行了研究层位和潜在物源区的可视化分析与相似性检验,揭示了研究样品中2个层位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物源分析结果显示,近200 a来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记录了东海陆架、长江以及兰阳河来源的物质,指示了除兰阳河外,东海陆架及长江在晚全新世对冲绳海槽南部的沉积物质来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