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3篇
  免费   2422篇
  国内免费   2244篇
测绘学   937篇
大气科学   1793篇
地球物理   4303篇
地质学   4484篇
海洋学   1068篇
天文学   521篇
综合类   858篇
自然地理   101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412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531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770篇
  2006年   686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476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364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321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71.
2001年三次6级左右地震前西昌地磁的虚假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雅元  王天国 《地震研究》2002,25(3):246-250
2001年,在西昌地磁台300km范围内连续发生了三次6级左右地震;即2月23日在西昌北200km的四川雅江县境内发生的6.0级地震;5月24日在西昌西南140km的盐源县内境内发生的MS5.8地震,10月27日在西昌西南260km的云南永胜发生的MS6.0地震。震前,西昌地磁台各相对观测记录分量和绝对观测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邻近基建施工,使观测环境发生改变,引起大幅度虚假异常,这些异常 尽管与三次地震对应较好,但不是先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2.
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我国学者研究了高斯分析、地球磁场模型及其源场可能位置、重磁关系、核幔耦合、地磁场能量、地球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等。在绘制中国地磁等值图中也利用了某些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  相似文献   
173.
地震与地壳形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台站地倾斜资料空间连续性不好 .为此在场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逐步订正法将地倾斜观测资料内插到 1°× 1°的经纬度网格点 ,引入曲面总曲率的概念计算格点上的Gauss曲率 ,并推广到格点化的有限区域上得到表征曲面形态和变形强度的地表形变场 .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合理地弥补资料不连续的缺陷 ,并在地表形变场上捕捉到一些关键的地表形变特征 ,如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场等 .为地震分析和预报中如何拓展和利用大范围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  相似文献   
174.
根据2000年阿克苏水平衡站有底测坑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呈直线函数关系;(2)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选用20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和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阿拉尔灌区棉田蒸散量计算模型。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计算简便,精度较高,便于在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75.
在应用新近建立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测算该流域各县(市、区)年均土壤流失总量和各地类年均 土壤流失量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各地类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坡度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 征,为因地制宜地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179.
180.
Practis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fields, bodies and disse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 Dewsbury  & S Naylor 《Area》2002,34(3):253-260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case for a renewed emphasis upon some of the generic, albeit often tacit, spaces of practice that we share across our sub–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 this we seek to emphasize the ways in which everyday actions make up the grander facades of institutional agendas, empirical projects and disciplinary schools of thought. To achieve this we tra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ary contours and identities across three important sites: the field, the body and the act of dissemination. There are, we will argu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that bind us as 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how we perform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sites, and indeed, how we join them up through ou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